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裁軍(2 / 3)

北方因為天災戰禍的原因,原來邊境地區很多地方重新變成了荒蕪之地,對於土地的利用率遠沒有後世那樣的見縫插針般的密集,所以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屯耕,可是既然是偏遠之地,生存條件肯定要相對惡劣一些,普通的民眾是不願意輕易便去這些地方落戶的,唯有通過強力政策,先將一些俘虜送到這些地方安置,帶到這些偏遠之地各種生存條件改善之後,方能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內地百姓移民,這個辦法也是對偏遠地區開發的一個不錯的辦法。

肖天健提出這個想法之後,立即便得到了文武兩方的支持,於是在天元三年下半年的時候,大中軍便開始了正式的裁軍。

一批批俘兵開始被拖家帶口的遣送往了各地的偏遠地區,而一些老弱殘兵也開始在領取到遣散費之後,逐步的返回原籍接受安置,雖然這裁撤遣散這麼多兵將,對於大中朝來說,一下便要支出一大筆銀子,但是為了今後大中朝的長治久安,戶部方麵還是想辦法咬著牙將這筆錢撥了出來。

但是作為遣散人員,諸軍之中的那些在各地講武堂結業的學員兵們,卻被肖天健要求盡數保留了下來,這些人乃是肖天健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職業軍人,不同於一般招募的兵卒,他們每個人都接受過嚴苛的訓練,對於大中朝和肖天健都非常忠誠,戰場上表現的也非常勇敢,一旦將他們裁撤回家,那可就讓肖天健心疼大了。

趁著這次南方平定和裁軍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一次結構性的調整,對大中朝各地軍隊進行了重新編列,按照原來大中軍推行的五五編製,對諸軍進行再一次的整編。

大中軍現在基本獨立作戰單位是師一級的作戰單位,每個陸軍師除了編入五個標準戰兵營之外,還另外編入一個師屬斥候連,一個師屬炮兵營,一個師屬輜兵營,一個師屬工兵連。

而一個營則下轄五個戰兵連,一個斥候小隊,一個營屬炮兵連,如此類推,使得一個整編師齊裝滿員的話,兵力達到一萬人左右。

另外在師一級的作戰單位之外,增設一個團一級的獨立作戰單位,通過裁撤一些部隊的同時,以留下的人員組成獨立騎兵團、獨立工兵團、獨立炮兵團、獨立輜兵團等獨立兵種的部隊,平時不編入作戰師,但是在戰時可隨時按照需要,將這些獨立團編入到作戰集團之中,作為補充和加強使用。

對於多出的人員進行裁撤,不足的人員進行以其他軍中裁撤之後留下的精兵進行補充,使之都達到齊裝滿員狀態。

原來大中軍共劃分成了四個鎮軍外加一個戰區,另外還有一個直屬近衛軍,這一次趁著整編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重新劃分。

取消鎮軍稱呼,並且效仿後世稱呼,將鎮軍改稱為軍區,成立西北軍區、中原軍區、北方軍區、西南軍區、東南軍區、遼東軍區以及一個近衛衛戍軍區,共七大軍區。

軍區長官的稱呼也改稱為軍區司令長官,下設一個參謀長直領一個軍區參謀部,另設兩個副司令長官,來構成軍區指揮係統,根據其作戰任務的強度不同,各轄四個到七個作戰師不等。

西北軍區還是主要負責陝西、山西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閻重喜擔綱。

北方軍區主要負責河北、宣大、山東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刁正擔綱。

中原軍區主要負責河南、湖廣、南直隸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劉寶擔綱。

西南軍區則主要負責四川雲貴三省的防務,司令長官由李栓柱繼續擔綱。

東南軍區則主要負責浙江、福建、兩廣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石冉擔綱。

遼東軍區則主要負責遼東一帶的軍務,司令長官由羅立擔綱,但是暫時遼東還被建奴控製,遼東軍區暫時駐於已經改稱為北平府的順天府和永平府,一部分暫時駐於山東登萊一帶,下一步大中軍勢必發動第二次北伐,光複遼東之地,遼東軍區方能移駐到遼東。

還有一個近衛衛戍軍區現在情況比較特殊,暫時駐在南直隸,負責拱衛現在的臨都南京,和中原軍區防地有所交叉,但是大中朝已經決定,今後會定都北京,所以今後衛戍軍區會隨著都城的遷都,也會移至北平府駐防,第一任司令長官由劉耀本擔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