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還要關注著各地的軍事情況,軍隊在這個時候也需要不斷的進行調整,原來的幾個鎮軍,到現在隨著大中朝掌控了越來越多的地盤之後,已經不太適應了。
每個鎮軍現在所轄的區域實在是太大,除了主帥軍權太大之外,也有些顧忌不過來,所以肖天健變有心想要在分出幾個鎮軍,像後世的幾大軍區那樣,來負責各地的軍事。
可是因為政務太忙,肖天健卻無力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做這等事情,於是考慮再三之後,他決定成立一個內閣,設立內閣大臣,作為給他幫忙的手段。
大明的內閣大學士製度其實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說實在的,大明朝的皇帝勤政的根本沒有幾個,除了最初的朱元璋、朱棣和後來的崇禎之外,其餘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太過問政事,吃喝玩樂倒是都很在行,萬曆皇帝更是罷朝近三十年,幾乎根本不理朝政,但是正因為內閣大學士撐著大明的門麵,皇帝不管事但是政務卻照常進行,也沒有因為皇帝不理朝政而導致大明垮台。
所以某種程度上這種製度,還是有一定的好處,起碼可以讓皇帝抽出身,來做些其他事情,更何況他搞出這個內閣大臣的製度,也不是說就不理朝政了,重要的事情他還是會盯緊的,而且早朝也不會廢掉,更多的實物性的事務,完全可以交給內閣大臣來處理,這樣的話他便可以抽身出來。
於是肖天健便在七月間將盧象升從北京調回了南京,雖說大中朝定都北京的事情已經確定,但是肖天健也留出了兩年的緩衝期,目前大中朝的政治中心還是在南京,而且北方在建奴山海關大敗退回關外之後,再加上有羅立、李定國等大將駐守北方,短時間之內,不管是建奴還是蒙古人都不敢再輕易犯邊,而且盧象升在這一年時間裏,也將順天府的事務處理的差不多了,留著他在北京也是浪費,故此肖天健幹脆便將盧象升調回了南京城。
通過和諸臣商議之後,肖天健在大中朝組閣,建立起了一個內閣大臣製度,盧象升充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至於諸部的尚書,則全部入閣充作協理大臣,另外肖天健還令孫傳庭也進入到了內閣之中,作為一個協理大臣,幫助盧象升來做事。
這些大臣們的行政能力都是相當強的,上麵再加上有肖天健來掌舵,有盧象升這個公心甚重之人來主持內閣,肖天健沒有什麼不放心的。
於是在八月的時候,內閣便開始了運轉,各種繁瑣的政務開始移交到了內閣之中進行處理,一般的事情內閣大臣商議之後,便可以以內閣的名義批複下去執行,一些大事特別是軍務方麵的事情,則在內閣之中議定以後,呈交給肖天健來最後拍板,如此一來大量的行政事務便轉到了內閣之中進行處理,大大的減輕了肖天健的負擔,將他從繁重的政務之中給解放了出來。
這令肖天健大大的喘了一口氣,對於這次組建內閣大臣的事情,朝中諸臣基本上沒有提出什麼反對意見,畢竟大明之前也有內閣大學士來幫助皇帝主持政務,現在肖天健推行內閣製度,也不算是出奇,而且肖大皇帝願意將一部分權力下放到他們這些重臣手中進行處理,這也是他們樂見其成的事情,雖然他們都是大中朝的大臣,但是也不想所有的大權就這麼一直都被肖天健控製著,現如今肖天健主動提出來,讓內閣大臣們來處理一些政務,對於他們來說自然是好消息,誰要是提反對意見的話,那就真是昏頭了。
盧象升非常感激肖天健對他的這種信任,他很清楚這個內閣總理大臣的分量,說白了他現在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這個內閣總理大臣也基本上算是宰相了,不過和宰相不同的是,內閣處理政務的時候,總理大臣也要聽協理大臣們的意見,有時候需要一起商量之後才能決定,而且對於內閣的成員,總理大臣也沒有任免的權力,這樣一來也就避免了總理大臣一人獨斷專行.
至於協理大臣,權力也比起以往的各部尚書有所增大,一些事情協理大臣便可以自行處理,而且各自分管一塊,相互之間既有配合又有牽製,對於這樣的做法,協理大臣自然也很是高興。
不過最重要的是許多政務通過內閣大臣,便可以處理,這樣一下就把肖天健這個皇帝給從政務堆之中解放了出來,使得肖天健總算是可以喘一口氣了。
但是肖天健也並未就此放鬆下來,剛剛將繁瑣的政務移交給內閣處理之後的他,便一頭紮入到了另一項事務之中。
(昨天收到了417、品味讀書二位朋友的中秋禮物,多謝你們的打賞!謝謝!)
如果您覺得《葬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