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路官軍進擊刑天軍紛紛遭遇失敗,這對於王家禎來說,無疑是一件很悲催的消息,這一戰官方再一次沒有能在刑天軍麵前討到一點點便宜,最慘的恐怕就數祖大樂和祖寬所部了,白降河一戰他們麾下的三千關寧軍全軍覆沒,祖大樂和祖寬也都被俘成了刑天軍的俘虜。d
不過讓王家禎沒有想到的是祖大樂在一個月之後,居然帶著幾個家丁逃出了刑天軍的控製,逃走的時候居然還將身負重傷的祖寬也給帶了回去,不過逃走的地點卻並不是在伊川,而是在山西的垣曲縣,祖大樂逃離刑天軍的控製之後,根本沒有再回河南,而是一路頭也不回的逃往了關外,投奔他兄長祖大壽去了。
朝廷和熊文燦起初都以為祖大樂和祖寬盡沒於陣前,很長時間之後才知道祖大樂原來是被刑天軍給抓了俘虜,後來又逃回了錦州,對於他們二人居然能在賊巢之中脫逃一事,所有人都覺得其中定會有點貓膩,祖寬身有重傷,祖大樂不但自己逃走,連祖寬也給帶著逃了出去,這件事誰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可是卻又沒有證據表明祖大樂和賊軍之間有什麼說不清的東西。
熊文燦上書朝廷請朝廷對祖大樂問罪,後來崇禎念及其兄祖大壽還要為國鎮守關外,而且祖大壽本來就不好說話,當年崇禎下旨將袁崇煥抓起來的時候,祖大壽便一怒之下,幹脆棄京師率部跑回了關外,不給朝廷幹了,要不是後來孫承宗出麵讓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的話,祖大壽保不準就跟朝廷決裂了,這次如果下旨逮殺祖大樂的話,保不準會又激怒了祖大壽,於是崇禎猶豫再三之後,僅僅是下旨革去了祖大樂的副將之職,就此不了了之了,不過這都是後話,關鍵的是王家禎得知連曹文耀都在盧氏碰了個頭破血流之後,知道這一次大勢已去,再打他是沒力氣了,隻好上書朝廷請罪。
但是對於王家禎,崇禎就不客氣了,王家禎接替盧象升之後,對於剿撫之事幹的是一塌糊塗,現如今又因為指揮失誤,令祖大樂祖寬所部全軍覆沒,崇禎饒得了祖大樂,可饒不了王家禎,當即便下旨將王家禎革職,派人將其逮了起來,押送京師論罪,並且於半年之後,將王家禎斬於京師。d
熊文燦雖然吃了這一次敗仗,不過罪責也都讓王家禎擔了,再加上朝中有楊嗣昌替他說話,所以這一次沒有受到什麼懲處,崇禎繼續令其當他的五省總督,接著對各路義軍進行圍剿。
熊文燦也沒想到,他上任第一件事便吃癟到了這種程度,才知道刑天軍確實名不虛傳,於是也收起了對刑天軍最後一絲輕視之心,開始和楊嗣昌商議該如何解決眼下的困局。
而楊嗣昌在熊文燦就任五省總督之前,便已經有了一個通盤的考慮,於崇禎十年四月末,對崇禎提出了他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對各路義軍圍剿的計劃。
四正六隅簡單說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司征討,中心思想是將流動作戰的農民軍堵截並包圍,然後加以消滅。
這個辦法一經楊嗣昌提出,崇禎當即便拍板同意了楊嗣昌的這個計劃,並且楊嗣昌還上奏崇禎,增兵十四萬,加餉二百八十萬兩,就連這樣的要求,崇禎也立即便答應了下來,下旨安排實施。
崇禎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剛愎且先不說,他如果不相信誰的話,那麼不管這個人多有能力,他也不會相信他,但是反之如果他信任誰的話,那可以說就是掏心窩子的信任,不管這個人提出什麼條件,他都可以答應。
當年他啟用袁崇煥的時候,袁崇煥告訴他五年平遼,崇禎大喜過望,立即答應了袁崇煥所有的條件,可是後來袁崇煥沒有能完成他的承諾,崇禎便對袁崇煥失去了信任,雖然他也不相信袁崇煥會暗投東虜,可是最終很可能就是因為他惱恨袁崇煥忽悠他,沒有按照約定解決掉關外的那些建奴韃子,所以還是坐給了袁崇煥一個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逮起來淩遲處死了。
也正是他這樣的性格,對臣子刻薄寡恩,才鑄就了他的悲劇,溫體仁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信任溫體仁,讓溫體仁久居高位,說什麼他都信,結果溫體仁在位的那麼多年,什麼好事都沒幹,專門就在朝中排除異己結黨營私,結果生生耽誤了大明那麼多年,如果不是溫體仁的話,大明也不至於連一點挽回的可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