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3貧民艾拉(1)(2 / 2)

聯邦的民用科技已經達到了頂峰,家用機器人普及的程度與地球二十世紀的電腦相似,農場實現了全機械化——采摘除外,民用機器的敏感度還不夠高,可能會傷害到植物藤蔓。

前麵就說過了,為了維持環境平衡,聯邦的水電是按照人口配額的,配額以外的要出高價,尤其是商業用途的更是民用的三倍價格,即使每個區都有自己的農業扶持計劃,農用水電的價格也依然是民用的一點五倍。

總之收入高,支出也高,但是艾拉家每年依然能存下至少三萬幣——若不是有還算堅實的經濟基礎,當初他們也不可能通過審查成功領養到艾拉了。

對艾拉一家而言,艾拉上大學的開銷雖然大,但是他們依然是能負擔得起的,並且不會影響家庭的日常開銷。

艾拉高二那一年,她的生活來了個大轉彎,父爸因車禍重傷住院,而且還是過錯方。艾拉花完了家裏的全部積蓄也沒能挽留下父母的離開的腳步。

艾拉父母去世後,農場被拍賣,錢麼自然是賠償給車禍中的受害者了,艾拉在十六歲那年從平民成為了貧民!

蘇黎為什麼知道得這麼清楚呢?

因為那是艾拉生命中最為快樂的日子,她不止一次滿是懷念地跟蘇黎說起自己十六歲以前的生活。

身為“既定事實孤兒”——父母遠在異時空的蘇黎深有感觸,每次兩個人一說起自己的父母都是抱頭痛哭為結局。

那段黑暗的日子裏,艾拉失去了所有,連住的地方也沒有。

未成年人保護協會和福利局的人都建議她去寄養之家居住,等待被領養。

說到寄養之家就需要解釋一下聯邦政府對孤兒們未的安置政策。

常規程序是這樣,生育局培育新生兒,出生後就立刻送到撫育局照看,直到周歲後就可以被領養。

被領養後父母去世的孤兒和暫時沒有人願意領養的孩子也由撫育局照顧,直到小學畢業——十二歲。

十二歲以上的孩子有動手能力,需要的照顧與兒童也不一樣了,就會被分散道相對而言規模較小、管理較寬鬆但是針對性更強的寄養之家。

如果說撫育局是政府直營連鎖的話,寄養家庭就是加盟連鎖店了。

寄養家庭的管理者通常是一對夫夫/夫婦,或者誌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夥伴,隻要他們的資質通過福利局的審核:身體健康,沒有精神、遺傳疾病,高中或以上的教育背景,沒有犯罪記錄、不良生活嗜好,再有一處建築達標、功能完善的房子,就可以開門運營。

寄養之家每收留一個孩子就能從政府領到每月一千的撫育津貼。

當然,為了保證青少年們能得到應有的照料,避免寄養之家的運營者為了獲得撫育津貼過度收養,政府在每個孩子最低人均住房使用麵積、運營者與被寄養兒童的比列等方麵都有明確的規定。

被寄養的孩子如果願意,可以一直在寄養之家住到二十成年,沒有補助金為止。

按照這樣的慣例,艾拉住進了一家寄養之家,等待再次被領養。

寄養家庭的管理又嚴苛,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而艾拉自小被父爸嬌寵,接受不了這種待遇落差,又因為她突逢巨變變得敏感又偏激,跟其他的孩子們相處也有很大的問題,三個月後艾拉離“家”出走了。

她成了一名未成年流浪者。

流浪者是聯邦健全的福利製度下獨特群體。流浪者沒有工作、沒有住所,從政府的庇護所領取食物和日用品,靠著政府的救濟維持生活。

艾拉自小就漂亮,用她自己的話說,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長期在她學校的門口蹲點,就是為了見見美麗的艾拉。

十六歲的艾拉青春嬌俏,裝扮雖然落魄了些,依然掩蓋不住出色的容貌,於是她便被人盯上了。

某天她在庇護所領了食物,在回自己小窩——某廢棄倉庫的路上,被人敲了悶棍。如果不是剛好有流浪者路過,她也許就“落到跟蘇黎以前一樣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遭遇,她才會無私地收留了蘇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