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回中國?”

馬昪一下從沙發上跳了起來,看著沈飛教授的臉,非常吃驚。

馬昪怎麼也沒有想到沈教授竟然會叫自己回中國。

但是他隨即就明白了沈教授的意思。

要查清這些字符的奧秘,留在美國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目前隻有兩個線索。

一是氪星、二是中國。

氪星肯定是去不了,那就隻有回中國。

對,我要回中國。

隻有回到中國,在中華文化的圈子裏才有可能破解其中的奧秘。

為了解開馬拉克·肯特的身世,我也要回中國。

我要把這個孩子帶回我出生的土地,我要帶他到中華文化中去找尋答案。

馬昪這些年在美國雖然衣食無憂,卻常常思念自己的祖國。

尤其是近幾年功成名就之後,更加深了他葉落歸根的想法。

沈教授將古書交給馬昪,語氣凝重的說:

“這本書你帶回中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答應我,你也一定要找尋到答案。”

馬昪鄭重的接過古書,使勁點了點頭:“爸,我答應你。”

沈飛教授不僅把那本古書送給了馬昪,還把這些年的自己研究心得的資料也傳授給了馬昪。

決心已下,馬昪立刻開始著手準備。

沈雁冰非常的賢惠,雖然生在美國,但是既然嫁給了丈夫,就願意舍棄在美國的一切跟隨丈夫。

沈飛教授就這一個女兒,自然非常不舍,但他同時也是個科學家。

他知道探索科學對一個科學家的重要性,所以他才會提議馬昪回中國。

三人開始秘密準備回國的事情。

美國方麵自然不會輕易放任他們離去。

像他們這種華裔或者是華人,秘密情報機構會不定期的對他進們進行監視,這在業界是公開的秘密。

為了女兒一家的幸福,老教授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萬全之策。

九月份,香港將會舉行一場國際學術論壇,沈教授作為客座教授也會應邀參加,一家人仔細商議了一番,決定趁著去香港參加學術論壇的機會逃回內地。

9月21號,一家四口登上飛往香港的飛機,馬昪作為他的學生跟隨參會,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則借機以旅遊的名義也帶在身旁。

眾人在香港的第三晚,沈飛教授首先在晚宴上發言,吸引眾人的目光,馬昪夫婦則喬裝打扮一番避開眾人耳目,從酒店後麵溜出。

他們帶著孩子先坐快船來到澳門,做出一副背著沈教授,溜到賭場賭博的假象,分化了安全局的盯梢力量。

然後在賭場趁著盯梢的人員不備,從側門出來迅速出關,進入澳門與珠海之間的拱北口岸。

夫婦二人攜孩子從拱北口岸出來,然後就由特勤人員直接護送到了首都。

首都高層接見了馬昪,對他非常器重,專門撥了專項資金,資助其繼續進行研究。

由於當時因為國際上的封鎖,中華學術上與國際還有較大的代溝,他所研究的方向和領域又是個冷門,國內許多人對此知之甚少。

馬昪在建所選址時,沒有選擇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而是選擇悄悄將研究所建在濟南的山南大學裏麵,而自己也選擇去山大任教。

兩人平時非常低調,國內除了一些高層以外,山大的領導們雖然知道馬昪是上麵派下來的教授,但對他的具體情況卻不知曉。

馬昪來到濟南以後,除了日常的研究,就是四處尋訪。

他首先去找尋周玄當年所修仙的曆山,那曆山自隋朝年間,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就依曆山沿壁鐫刻了千百座石佛。

山中有一座千佛寺,北麓又有一個千佛洞,洞內壁畫萬餘方,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大小石刻近三萬尊,集敦煌、龍門、麥積山、雲岡四大石窟的精華於一身,所以後世改喚曆山為千佛山。

馬昪沿著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稱為“齊煙九點“坊。

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這馬昪每天早晨都去千佛山上爬山,借此希望能查尋到些蛛絲馬跡。

這樣尋訪了半年,興國寺、千佛崖、唐槐亭、觀音園等處,早已去的不計其數,整座山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具都尋遍,卻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於是他又來到曆山後山尋覓,曆山後山是當年華夏祖先舜帝耕種之所,喚作舜耕山。

馬昪又細細查詢月餘,仍是一無所獲。

待得心灰意冷之際,突然聽學校一個考古係的老教授說,城南有座五裏山頗為靈異,那裏的山民早年間曾經在山中挖到異寶,山民拿到山腳下販賣,以至於轟動四野。

一時間五裏山客商不斷,有些外地商販也聚集來此,窮年累月的,在這山下往來交易的商販就越聚越多,時至今日已然形成了偌大的一個文化產業市場。

雖然市場上魚龍混雜,以贗充好的事情時有發生,但也常有慧眼識珠之人在此中尋得異寶。

馬昪聽聞此言,大喜過望,第二天起個大早,趕到五裏山下。

舉目觀瞧,這市場分成上、中、下三段,每段又分成五排,果然是商家林立,熱鬧非凡。

馬昪信步而行,隻見商鋪接踵。有玉器、五帝錢、花瓶瓷器、山水畫卷,琳琅滿目,蔚為壯觀。

馬昪雖然涉獵不同,但在美國跟循恩師沈飛多年,對古玩字畫卻也有很深的造詣。

他見市場中商品雖然很多,但多是贗品,少有真跡。稍有幾個真品,成色也是極差。

正失望間,突見在街販盡頭不起眼的拐角處,有一個舊衣老漢,推車正在叫賣,車上擺了一些碎玉古玩之類,正在與幾個過路行人爭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