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結局(1 / 3)

宋期在書院上建設上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他竟是真的兢兢業業在準備著書院籌建之事,甚至也如他承諾的一樣請來了當地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院長,最重要的是,這個選來的人齊豫雖是充州世家齊家的家主,是個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卻是個絕對支持用考試來選拔人才,用考試來選任官員的人。原因很簡單,齊家已經是個沒落世家了,齊豫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成才,沒有一個成功入京為官,全部都留在充州靠父親蔭蔽當著差,甚至有一個因酒色早亡,剩下幾個也子嗣不繁。

可以說,隻要齊豫一死,齊家就會毫不意外地變成三流、四流的世家,這是齊豫所不能接受的,他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孫子輩上,而他確實有一個孫子齊承,是充州遠近聞名的神童,三歲識千字,五歲可賦詩。齊豫對這個孫子極其看重,也因此整日憂心忡忡,畢竟他的孫子輩既沒有強大的父蔭,也沒有可供支撐的母族,京城的一流世家的關係早就根深蒂固,像他們這樣的地方二三流世家子弟,無論如何都難以在京城中獲得一席之地。齊豫不甘心他這個天才孫子隻能在充州碌碌無為,他拚著一口氣,也想給這個孫子留下政治遺產,所以宋期對他提了提書院的事,他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魏楚不知道齊豫如此爽快,到底是看在她的麵子上,想著可以靠她蔭蔽齊家後人,還是因為他真的已經看清當今局勢。對齊承來說,科舉考試才是他最好的出路,依他的實力,科舉是能讓他直達天聽,一展宏圖的最好方式。

魏楚起初並不了解這些沒落世家的心思,可是隨著她在充州待的久了,便漸漸發現像齊家這樣的人家並不少,像齊豫這樣想的人,也不少!京城諸世家因為占據了政治中心,所以世代蔭蔽,極其排斥有人進入他們的圈子,來分享他們的權力。但對於久居諸州,在漸漸沒落,永遠也沒有機會進入核心政治圈的地方二三流世家來說,他們原有的資本是薄弱的,是不夠的。他們急需一個能讓他們重新回到政治核心的路子,而魏楚提出的科舉考試的法子,對他們來說是極其有利的,世家子弟相對庶民來說,擁有更好的基礎,讀書習字做文章本就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考試選拔,想比與庶民來說,他們才是最快的那一批能享受到紅利的人。

了解了這一點,魏楚不禁感慨:“我本以為這條路是與世家利益徹底相悖的,如今看來,隻是久居京城,一葉障目了。”

桓昱笑著抱了抱她:“如今知曉也不晚,看來州郡的書院,會建得容易。”

有了這樣的心裏鋪墊,魏楚就越加堅定地走地方包圍中央的建設之路,她在充州待了兩年,期間充州書院的建設都頗為順暢,充州來書院求學的子弟也一年多過一年,甚至在他們離開的那一年,還收到了好些周圍州郡的學子的入學申請。

本以為在地方建書院是很難的一件事,卻未曾想兩年竟已小有規模了,待到離開時,魏楚最擔心的反倒不是她走了以後,書院沒了支撐會被整沒了,反而是擔心齊豫年事已高,害怕他的精力不足以支撐書院那煩累的工作!

離了充州,魏楚和桓昱便開始往北走,兩人的下一站選定的是涼州,這一處幾乎是兩人的根據地,可是說涼州民眾對魏楚和桓昱的到來是夾道歡迎,更別說盧將軍他們早早地就出城相迎,在涼州建書院,魏楚絕不擔心會有人搗亂,擔心的反而是涼州久居邊關,因著長年遭受匈奴騷擾,民眾普遍尚武不尚文,一個個的,都不太喜歡學習。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雖則涼州人民夾道歡迎,並非常積極地給魏楚建書院,選老師,但到報名的時候,竟一個一個都縮了回去,待到問起,皆說自己家裏世代從武,著實是習不了文,一番話這讓魏楚很是哭笑不得。

在涼州待的兩年,是魏楚和桓昱最輕鬆愉快的兩年,書院的事幾乎不用他們操心,兩人時不時地溜號去軍營看看,魏楚帶來的府兵也直接跟著涼州軍操練,比起充州來,方便了數倍。涼州諸軍對魏楚態度殷勤,完全不在意她帶著府兵操練這種有違律法的事,也沒有人會向長安方向多嘴。

甚至,魏楚隱約覺得盧將軍對她的態度與之前已有些不同,不知是不是二哥做過一些什麼,畢竟盧將軍是她外祖父手下的人,二哥這些年在京城活動,很多事都已經是不可能瞞得住的,最起碼,不可能瞞得住她外祖父,雖然老人家的身體已是一年不如一年。

想到這些,魏楚便忍不住歎息,這些年京城裏的狀況,她同樣是放在心上的,時時刻刻都關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