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古代治國習慣科普】(2 / 2)

因為,後世人做不到這麼精確。

而大唐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確,正是因為朝堂大佬們根據經驗製訂的增補係數。

打個比方,河北道比較窮,雖然道級戶簿上麵記載了人口200萬,但是實際可能因為青黃不接餓死了很多人,那麼稅收肯定和實際不符,錢糧肯定收不齊200萬人口的稅。

怎麼辦,增減係數啊,大唐戶部大佬們大筆一揮,直接給予河北道‘兩成並四’的減免。

兩成並四是什麼意思?

擱在後世就是8.4折。

對,大家沒看錯,朝堂戶部大佬給河北道打折了。

你們河北道按說應該上繳國庫100萬石糧食,但是根據增減係數隻需要上繳84萬石入庫……

如果能多剩下一些,那很好,自己塞腰包好了。

如果一點也剩不下,甚至還有所缺口,那也無所謂,地方官員和稅丁自掏腰包把空缺補上。

就是這麼任性。

看起來似乎不講理。

但是實際情況卻非如此,河北道上繳朝堂的糧食絕對會和地方實際稅收一模一樣,注意,是實際地方稅收,而不是戶簿上記載的那個不準數字。

朝堂大佬們根據年年經驗積累,製訂的河北道折扣保證不差毫厘。

……

再打個比方,關內道,大唐長安所在,一國政治中心,錢多,人廣,豪門紮堆聚集,奴婢下人皆不在冊,戶簿所載人口300萬,實際可能達到了400萬,那些豪門圈養的奴婢下人能幹活能種地,但是律法卻規定奴婢下人不記典籍,怎麼辦,眼睜睜看著豪門逃稅嗎?

想的美!

稅收增減係數,外加‘三成並二’。

明白了吧,河北道上繳錢糧的時候打了8.4折,關內道想都別想這種折扣,不但想都別想,你還得額外多繳……

朝堂大佬們可不管地方官員叫苦連天,你們上繳錢糧的時候就得按照1.32的係數進行。

如果敢抱怨征不到這麼多糧食?

沒關係,自己掏腰包補足。

不想自己掏腰包?

也沒關係,去豪門大院普查人口去,逼著他們按照實際人口上繳,替換你們當官的自掏腰包。

這就是古代的稅收製度。

也是大唐一直奉行的手法。

所用參照之冊,正是一國戶簿,戶簿雖然數字不準,但是朝堂大佬們可以根據經驗參而考之,故因如此,又說戶簿其實也很重要……

而現在,李雲拿出了渤海國的戶簿。

……

“這便是你渤海一國的總賬戶簿麼?”

李世民忽然悠悠開口,皇帝的語氣不知為何有些異樣。

然而李雲卻似乎沒有聽出異樣,隻是鄭重點頭道:“是,此冊正是總賬戶簿,雖然屬於草記粗統,但它確實是渤海的戶簿。”

李世民嗬嗬一笑,淡淡問道:“也就是說,此冊極其不準嘍?”

李雲輕吸口氣,抱拳行禮道:“陛下贖罪則個,確實不太準確,臣的渤海國乃是草創,麾下辦事之吏頗有短缺,雖然他們努力普查人口,但是限於人力物力兩皆欠缺,所以隻能粗粗統計個大概,勉強製訂了一個渤海戶簿。”

說著微微一停,忽然拱手把書冊舉起老高,李世民麵色似乎更顯異樣,伸手把這本代表渤海戶籍的書冊接在手中。

但是皇帝並未翻閱,反而目光依舊看著李雲,詢問道:“就算極其不準,總有一個數字,朕現在問一你問,渤海人口有多少?每城多少人?每縣多少人?男丁有幾多,婦女占幾成?另有按律減稅之蒙童,總數又是多少個?”

皇帝這話,問的李雲直接怔住。

渤海人口有多少?

這個問題他肯定能回答出來,畢竟隻需要記住一個籠統的數字。

但是……

每城多少人?

每縣多少人?

這怎麼回答!

渤海現在有城嗎?

有!

可惜滿打滿算隻有兩座城,分別是靠近幽燕之地的朝陽城,以及李雲國度所在的渤海城,其中渤海城還在建設之中,嚴格來說並非真的城池。

城池尚且隻有一座半,縣城肯定一座也沒有,這讓李雲如何回答,他壓根無法回答。

偏偏皇帝後麵的問題更加奇葩。

男丁有幾多?

婦女有幾何?

還有按律可以減稅的蒙童,總共又有多少個……

這簡直是在刁難人啊。

李雲哪裏能記住這麼確切的數字。

他實在想不通李世民為什麼要問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