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1997-曾氏小村(1 / 2)

雲開山脈,匍匐綿延數百公裏,橫跨粵省與桂省。

在粵省辛縣與桂省永縣交界,283省道旁分叉出來的X649縣道邊上,有一個上下六九的三千人口的村落,曾家村就著落其中一個叫上六九丘陵山腰上。

兩百多年,曾氏先祖從中原地區一路遷徙,曆經數省,其中的一支小房落腳此地,經兩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演變成兩百多人的大戶人家。

整個村落的建築成品字結構,曾氏五房圍繞中心的祖廳圍建,右側口是三房與四房,左側口為大房與二房,五房壓後口。五房相互有小門互通。祖廳位於兩口之間,前方便是一個一千多平米的曬穀場。

曬穀場前麵是個近五米高的明顯人工挖出來的斷崖,前方有戶十多口人的餘姓人家,斷崖左側是六房。六房與餘家扼守僅存一條進出的隘口。

沿著一條溪水修建的接駁縣道數百米的泥路,便是村民進出的通道。

從整個曾氏小村的布局便可看出,當年的曾氏老祖的自保意識。在小村左右有兩個進出兩省為之色變的盤山公路,左側盤山公路便有四公裏之長,右側盤山公路有兩公裏左右。

數十年來,這兩個盤山公路出過事的車禍數不勝舉。絕大部分進出兩省的司機情願多走幾十公裏的另一條省道,都不願走這邊。

山林密布,山高路窄,民風彪悍,解放前土匪橫跨期間。整個上下六九主要以曾氏、張氏、溫氏三大姓氏為主,間雜些小姓小戶人家。張氏最大,溫氏其次,曾氏其後。張氏與溫氏占據下六九最為肥沃的良田,曾氏占據上六九的少許良田與不少的山田。三姓先祖早已劃分好各自田林區域,內部相互支持對外。兩百多年來,三姓人家都相互相存,在戰火紛飛,土匪橫行的兩山間棲息繁衍壯大。

曾氏村落,五房。一半近兩百多平方連接祖廳的是老屋,老屋又連接著棟兩百多平,八十年代初期修建的兩層易製板房,屋頂為瓦房的火磚建築,四兄弟各占上下兩間。

頭頂有瓦,便是這附近十裏八鄉的民俗信念,直至至今,哪怕建起多少層的鄉間豪華別墅,屋頂還是裝修成水泥瓦礫屋頂。

土磚修建的被熏黑的祖屋廚房,一個帶著黑框眼鏡,身穿校服,一副學子模樣的怪異少年,長發披肩,坐在長條木椅上,慢吞細嚼的吃著。邊上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短袖短發,粗黑健碩的壯漢,正在埋頭吃著那個可乘一斤大米的海碗裏的飯菜。

長發少年放下手中的小碗,轉頭看著地上坐著海吃的壯漢,輕歎的說道。

“阿權,你慢點食,鍋裏還有飯。”

“你給點反應啊,好不好!雖然你大過我幾歲,論輩分我可是你叔。”

“他娘的。也就是五叔舍得給你吃飽,你這一頓吃兩斤米,其他戶人家這年代誰敢放開救濟你的?”

阿權一言不發快速的吃完了手上海碗裏的飯菜,直接把碗筷放在地上,走到四方桌上,拿起桌上剩餘的兩盤菜,直接倒進木柴煮的漆黑的飯鍋裏,坐回原來的地麵上,撿起地上的木筷,把臉伸進窩裏,手握雙並的筷子,扒拉飛快的吃起來。

感歎聲又濃厚了幾分。

“我真的服了。說了你多少次了,筷子不是這麼用的,吃飯不是這麼吃的。是,我知道你傻,但是你也不笨啊,怎麼你就不聽呢?”

“你這副吊樣,你說我怎麼帶你出去混啊?”

“你知不知道,你五叔發財了,發大財了。”

“什麼北上廣深的拆遷戶,在我五叔重生戶麵前,他們的拆遷費就是個笑話,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