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應天府,登基稱帝,年號洪武,國號:明。
朱元璋性格堅韌剛烈,厭惡貪官惡吏,稱帝以來,朱元璋治理手段強硬,先後製造了洪武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藍玉案。先後殺人數萬,但卻有效的穩定了開國之初的形式,漸漸有了強國之勢,威震四方,開創洪武盛世。
公元1398年,當了三十年皇帝的老朱幹不過時間,駕崩了,本以老朱的意思,最合適的皇位繼承者就是太子朱標,奈何朱標無福享受,先老朱六年就走了。所以老朱本著愛屋及烏的精神,把皇位傳給了朱標二子,即皇太孫朱允炆。
於是,14歲的朱允炆就這麼君臨天下了,年號曰:建文。年幼的建文帝為了管理老爺子傳下來的龐大帝國,啟用了遭朱元璋貶棄的方孝孺,以及黃子澄和齊泰幫助輔政。
古有皇帝忌親掌兵權,但是老朱不一樣,為了管理自己的地盤,把自己兒子封王,分到各地,鎮守朱家江山。
可是古語更雲:龍有九子,各有不同。何況朱允炆隻是朱元璋的孫子,所以朱允炆不想那麼幹,他要削藩,把所有權利抓到自己手中。
想到就幹,這大概是朱允炆唯一像朱元璋的地方,登基之初,按規矩,起碼你得下個詔書,免免賦稅,赦免赦免犯人。但是朱允炆直接開始削藩,先把皇叔周王朱橚,齊王朱榑貶為庶人,一切順利進行,有條有理。
朱允炆也忙的不亦悅乎,但是馬上就遇到了硬骨頭,那就是湘王朱柏,這個皇叔很有骨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直接帶著全家拒捕,焚宮自殺了。
這可把一頭熱血的建文帝給幹蒙了,本以為燕王朱棣才是硬骨頭,這才采取了黃子澄幾人的建議,先剪其羽翼,從軟弱的下手,沒想到轉角就遇到一個茅坑石頭,又臭又硬。
但是建文帝也不是好相與的,在方孝孺等人鼓勵下,繼續風風火火的削藩,這麼一來,朱老四燕王朱棣不幹了,你丫貶皇叔為庶民也就算了,現在還逼皇叔自殺?
加上朱棣身邊還有一個七十好幾,一事無成的老和尚:姚廣孝,法號:道衍。這個人不得了,一把年紀,通讀書籍,精通佛、道、儒!但卻沒有什麼建樹,所以姚廣孝隻想在死之前幹一翻轟轟烈烈的大事,證明自己,一展心中的韜略。
很顯然,反抗是最好的機會,於是乎,朱棣在幾次示弱建文帝無果後,在姚廣孝鼓動策劃下,舉旗反抗了。
民間有古語雲:扛大旗,占據理。朱棣深入民間,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打著‘靖內難,清君側’的名號開始轟轟烈烈的反抗運動。
經過四年的艱苦戰爭,朱棣以八百人起兵,一路壯大,終於打到了應天府城下,建文帝自知投降難逃一死,效仿朱柏,帶著皇後和皇子投火自盡。
自此,朱棣於1402年在應天府登基,年號:永樂。
永樂三年,靖難之戰的恐慌早已過去,加之朱棣這個比明太祖朱元璋還拚命的工作狂人,使得大明國泰民安。雖然還說不上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但也算得上是富足,而且永樂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對商人的壓製,使得商業發展快速崛起。
但是這個富,是有危險的,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璋製定了戶籍製度,主要的有“軍、民、匠、灶”四種,還有酒戶、茶戶、菜戶、果戶、驢戶等等等等,項目繁多,數不勝數。
這些戶籍,是要世代繼承,不得更換的,也就是說你爺爺是賣菜的,你一出生注定也是個賣菜的,將來你兒子,孫子也都是賣菜的,你想賣酒?對不起,不可能。
可是大明總人口隻有七千多萬,戶籍種類太多,平均下來,每個戶籍種類大概隻有數十個人,除開數以百萬的軍戶和不入戶的王公貴族,有些戶籍估計隻有一個人,甚至沒有人。
這麼龐大的戶籍製度是很難管理的,所以社會上就出現了一些黑戶,也就是沒有戶籍,或者主動脫離戶籍的人。這麼做的好處就是,你不用世代賣菜賣酒,出去闖闖,估計還能混的不錯。壞處就是夜間可能住不到店,有些要路引的城你進不去,一旦被抓,要麼充入軍戶,要麼殺頭。
而且朱元璋規定,富人不能穿絲綢,農民可以。但是絲綢是奢侈品,沒錢你怎麼穿?所以就有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富人,有錢很低調,買了絲綢隻能在家裏穿,黑戶有了錢,更不敢宣揚,甚至連買都不敢買。有戶籍的農民可以穿,想穿,但是沒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