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節 後來
1851年英國發明旋轉爐煉鋼工藝之後,1856年英國和法國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這一先進的工藝煉鋼,鋼鐵的生產成本得到大幅度的下降,在1857年華夏帝國也實現了旋轉爐煉鋼工藝,並與1858年續英國發明平爐煉剛鋼之後,在華夏發明了自己的平爐煉鋼工藝。經過20多年時間的學習和仿製,華夏的鋼鐵冶煉技術終於趕上了歐洲的水平。
鋼鐵冶煉水平趕上歐洲的同時,張清立即開始著手海軍的更新換代,張清非常清楚,歐洲的鋼鐵技術更新之後,新的戰艦也必然要出現,華夏的海軍現在雖然比歐洲的戰艦要先進一點,但是主要的優勢是在艦船的動力係統和火炮上,在船體的設計上和裝甲上比歐洲還是落後的。在鋼鐵技術更新之後,中國人應該率先進入戰列艦時代。
在張清的這一思路下,華夏帝國的海軍戰列艦開始更換裝備,在張清的授意下,排水量高達12000噸的全鋼戰列艦被列入議事日程,經過再三的審核,世界上第一艘萬噸級全鋼裝甲戰列艦,在1868年的馬尼拉造船廠開始鋪設龍骨。當然等到其建成並形成戰鬥力,可能還需要三年以後。但是華夏海軍一旦完成巨型戰列艦的換裝,那麼華夏帝國也就從亞洲海洋霸主轉變成為世界海洋霸主了。
在新式的戰列艦上最醒目的設計就是高高的無線電發射塔,和裝備著內燃機的火炮校正飛艇,這種飛艇已經是硬殼飛艇了,而不是以前原始的熱氣球,在起飛的時候速度快,還可以在內燃機的牽引下做出空中機動。可以說是新式戰列艦的眼睛,隻不過因為載重能力的限製,不能攜帶過多的設備而已。
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出現同時也在催生著新式的戰艦:潛水艇。任何一種武器的產生都是和當時的生產力緊密相關的,作為一個蛙人出身的張清對潛水艇的熟悉程度可能僅僅次於潛水艇上的水手,畢竟蛙人是唯一一種經常搭載潛水艇執行任務的兵種。對潛水艇的了解趁度比一般的水手要清楚的多。
在沒有發電機、電動機和內燃機的情況下,是不可能製造出具備實際戰鬥力的潛水艇的。所以在建立新漢的時候,張清卻一直不發展的潛水艇,就是因為沒有這些條件,而歐洲發明的潛水艇早已經出現在世界上了,但是卻沒有任何戰鬥力。作為一個穿越者來說,他唯一的優勢就是知道科學的發展方向。
嚴格的說鸚鵡螺號潛水艇在結構是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了,但是在沒有相對應的科技發展的情況,也隻能是一種概念性的產物。而在擁有了合適的科技前提下,不發展這些技術,那就成為另外一種犯罪。
在穿越之前,中國的海軍相對其他發達國家來說是弱小的,海軍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在破交、遊擊的基礎上的,所以掩蔽性強的潛水艇就成為了當時中國艦艇的主攻方向。對潛水艇的戰術也就多少有一點了解。張清作為一個普通的娃人戰士,他沒有登上過核潛艇那樣的戰艦,但是普通的常規動力潛艇可就經常上了。所以在海軍的更新中他單獨提出了增加研究潛水艇這中新式戰艦。
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和電池完成了潛水艇的動力組成,而歐洲製造的潛水艇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潛水艇的結構問題,所以在長請親自主持下,很快第一艘實驗艦艇就已經通過了設計論證。而早在1842年就已經開始研究的魚雷也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完成了定深儀的研究。1868年第一艘水麵排水量243噸,水下排水量277噸的實驗潛水艦在廣州下水。
1870年定型生產,第一批潛水艇僅僅建造了3艘,續航能力達到了1200海裏,隻能作為近海艦隊使用。
在華夏開始對海軍換裝備的同時,英國和法國也開始對自己的海軍更新裝備了,英國的勇士號戰列艦開始鋪設龍骨的同時,法國的蹂躪號裝甲戰列艦也開始鋪設龍骨了,和曆史上不一樣的是,英國和法國的戰列艦都已經開始拋棄風帆,和華夏帝國的戰列艦一樣,全都是幾乎完全采用蒸汽動力的全鋼戰列艦,整個世界的海軍從此開始步入全鋼戰列艦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