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頒給泰戈爾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為了表彰“他的詩作蘊含的深沉意味與崇高的目標”,更是為了稱讚他“用一種西方文學可以接受的形式來表達對於古老、美麗而又清新的東方思想之生動的語言”。

——瑞典文學院

美國著名詩人龐德於1912年9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預言泰戈爾在本年的冬天便會名聲大噪、風靡歐洲,在文章中,他還指出了泰戈爾寫作的英文的許多亮點。在他後來的幾篇文章中,不斷地強調泰戈爾詩歌中獨有的寧靜感。龐德甚至還讚揚說,他本人與泰戈爾這位純樸的東方人比起來,自己更像是一個披著獸皮的野人。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泰戈爾一直在循循善誘地啟迪著人們的心靈,讓所有人接受他那寓意深刻的教誨。在那些得到泰戈爾啟迪的人的眼中,泰戈爾就是福音的受惠者,是泰戈爾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福音帶給了所有人。這個福音源於東方的寶庫,並且,這個寶庫的存在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猜測之中。泰戈爾將自己伸手即來的寶藏無私地分施給所有人,他視自己為一個簡單的傳播工具,從來不想在別人麵前以天才或是發明家的身份自居。……雖然泰戈爾可以借鑒他祖國的先賢訓示,但是,在這個通過和平與矛盾使地球上的所有人走得更近的時代,他隻能踩在更堅實的土地之上。他全身心地建立一種社會的共同責任感,讓美好的祝願飛過大地與海洋,教導人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平事業之中。

——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 哈拉德•耶爾納

泰戈爾創作的詩“是社會高度文明的產物,就像在沃土中茁壯成長的燈芯草”。泰戈爾用孟加拉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寫作,將印度的傳統思想與西方的人道主義糅合在一起,在這些佳作中“我們能夠發現一種在其他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深厚的淳樸”以及崇高的浪漫主義。

——愛爾蘭詩人 葉芝

泰戈爾為印度最偉大之人物,自十二歲起,即以阪格耳之方言為詩,求文學革命之成功,曆五十年而不改其誌。今阪格耳之方言,已經泰氏之努力,而成為世界的文學,其革命的精神,實有足為吾青年取法者,故吾人對於其他方麵縱不滿足於泰戈爾,而於文學革命一段,亦當取法於泰戈爾。

——中國著名學者 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