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飄渺之音下,就連桑梓的眼中也出現了一絲朦朧,那朦朧的眼神之中,閃爍出一片飄渺的雲霧,那雲霧之隨風而動,恣意遨遊,那朦朧使得桑梓,道境之中生出一絲新的意境,不知不覺中,使得桑梓陷入了玄妙的境界,去感悟那朦朧的道境。
那國師閉目屏息,在那飄渺之音下,竟然恬然自得,好似聆聽了一曲高山流水的樂曲,那飄渺之音,傳入國師耳中,恰似吹風拂過柳梢,帶來春的溫暖,又好似清風吹過百花叢中,飄起層層花香,沁人心脾。
青桑眼中充滿平靜,那飄渺之音傳入耳中,青桑漣漪飄蕩的內心,忽然平靜了下來,那飄渺之音,忽而,又恰似一雙妙手,輕輕的拂動青桑的心弦,使得青桑道境之內,飄起層層旋律,那感覺使得青桑雙眼,越來越清明。
那飄渺之音,恰似之音,穿透飄渺雲霧,從那九天之外傳來。這之音雖妙,卻也迥異,那懂得聆聽之人,在這之音下,感受到美不勝收旋律,那聽不出玄妙之人,卻隻能是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道心堅定,道境充足之人,聽到這飄渺之音,自然頗有感觸,桃源仙子,在這飄渺之音中,道境飄渺,沉浸與與道境之中,忘卻了繁雜之事,完全融入自己的道境之中,感悟那如同遊絲的一抹意境。
那雪如煙道心堅定,卻道境不足,在那飄渺之音下,給她一種模棱兩可之感,道心起伏不定,道境有些雜亂,使得她目光極為雜亂,讓她不得不盡力,去理清雜亂的道境。
桑梓道心圓滿,道境充足,這飄渺之音,無異於錦上添花一般,使得他道境獲得新的感悟,讓他沉浸道境感悟,樂此不疲。
對於那國師而言,這飄渺之音,恰似高山流水之音,給他一種知己難求之感,使得他情不自禁的飄然而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語,恰似琴瑟和鳴,使得那飄渺之音更為美妙,這悠揚之音,與那飄渺之音交融,使得那軒轅老祖,微闔的雙目之中閃爍出一絲光澤,更是使得國師,感覺到一種飄然之感。
這兩種聲音,飄入青桑的耳中,竟然使得他的眼中閃爍明悟之色,這話語之中的感悟,竟然引起了青桑的共鳴,那動與靜的感悟,再次浮現心頭。
“致虛者,天之道也。守靜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虛,以至於達到至極,則萬物之氣質不實。地之道若不守靜,以至於至篤至實。”那軒轅老祖飄渺之音在次傳來。
“天地有此虛靜,故日月星辰,成象於天;水火土石,成體於地。象動於上,故萬物生;體交於天,故萬物成。所以虛靜之妙,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有。萬物都是出入於陰陽,才能升降造化。成就萬物,與萬物並作者,皆是此虛靜之妙。”那國師竟然情不自禁的再次道破妙音。
那飄渺之音,那悠揚之意,使得這聖殿之內,道境更加濃鬱,這琴瑟和鳴之音,進入青桑的耳中,使得青桑那共鳴之意更濃,青桑目光閃爍不定,就好似那動與靜的變化一般。在那琴瑟和鳴之音中,青桑竟也情不自禁說道:“妙,妙,妙!”
這聲音恰似高深流水之中,清風拂過,竟然使得這樂曲更加玄妙美好,這聲音傳入軒轅老祖,與那國師耳中,竟然使得兩人同時睜開雙眼。
目光所及之處,竟然是一個修為不過武宗之人,這使得兩人心中皆是一怔,那軒轅老祖,目光飄渺,輕聲說道:“何為妙!”
青桑的眼中閃過一絲動靜不亂的神色,他輕聲說道:“琴瑟和鳴,沁人心脾,飄渺之音醍醐灌頂,悠揚之音震耳發聵,豈不妙哉?”
那國師眼中閃爍一絲讚賞,開口說道:“妙為何?”
青桑眼中閃爍一次明悟之色,他沒有絲毫停頓,輕聲說道:“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卻終而無不歸其本。我修動靜之意,得化凡之心,是以動靜之境圓滿,今日聞言,恍然大悟,動靜之意,並非凡而終,豈不妙哉?”
軒轅老祖眼中閃爍出一絲興致,他飄然而道:“我心若靜,何以有動?”
國師眼中閃過一絲雅致,悠揚道:“我心若動,何以有靜?”
青桑心中,那動靜之意化凡,那凡心之中有真意,在這兩個人的禪機之中,青桑動靜之意的心境,再次得到了突破,青桑目光化凡,話語到意,輕聲說道:“入耳所言,動靜之意,本天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