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戀的文化影響與意義

馬索克(Sacher-Masoch)是一位有受虐傾向的奧地利著名作家,像薩德一樣,他的真實生活也和他的文學作品緊密地連在一起。他筆下的女主人公個個冷若冰霜:大理石一樣的身體,石頭一樣的女人,冰冷的維納斯,她們全都像月光下冰冷的雕像。馬索克認為,女人是被製造出來馴服男人的“獸性”衝動的。他總是被那些比自己強悍、年歲也大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從於她們,當他的“獸性”衝動表現出來時,她們就對他施加肉體上的虐待。後來,他的虐戀幻想進入了一種更加明確而獨特的模式,總是有一位身著貂皮衣(很明顯,馬索克有對貂皮的戀物癖)的女人,手持作為性感象征的皮鞭,為其情人的“獸性”淫欲而鞭打他。雖然他的場景略有不同,但總包含類似的鞭打情節。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是馬索克最主要的虐戀作品。這是一位貴族男子自願成為一位女士的奴隸的故事。他願意受她的驅使,受她的懲罰,使自己成為她對之握有生殺予奪權利的財產。在他們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女方始終比較勉強,最後她移情別戀,殘忍地結束了他們之間的關係。馬索克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旺達(Wanda)已成為男性奴隸和女性主人之間關係的象征,在現代的報刊雜誌的虐戀者的尋偶廣告中,這兩個名字常常被尋找此類伴侶的人們使用。旺達與塞弗林之間的協議也成為虐戀活動主奴關係中此類協議的範本。

馬索克的作品之所以成為受虐傾向的經典之作,是因為它是所有後來的虐戀文學的範本,後來的虐戀文學中的一切要素它都已具備:捆綁、鞭打、主奴合同、奴隸主人關係及統治屈從關係等。他的虐戀的文學價值也是比較高的,這就使它同一般的色情文學作品區別開來,與薩德的作品一起進入了經典的行列。

受虐狂與施虐狂具有截然不同的超我—自我結構。將薩德的與馬索克的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截然不同的。薩德的表現的是犯罪與性,而馬索克的表現的則是自我貶低和難以滿足的欲望。二者對女性的態度也截然不同:薩德的女性總是被動、受虐的,而馬索克的女性是施虐者。前者總是要摧殘女性或同女性性交,貶低女性;後者卻總是把女性理想化,使她成為幻想中的人物,同男性奴隸之間幾乎是沒有性交關係的。前者所看重的是數字,主要是女性受害者的數量;後者所看重的是個人。在薩德所創造的世界中,充滿了各種活動;而在馬索克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行動,而是等待,等待意外的溫柔與殘忍,一種延遲的消費。前者絕不訴諸情感,而馬索克的主人公在接受鞭打時卻對性與情滿懷期待。

與薩德的文學不同,受虐的文學是色情的但不淫穢。薩德的中充滿淫穢的描寫和直接的行動,沒有對身體秘密的探索,隻有行動;馬索克的卻是遊戲性的,幻想的味道更重。在後者,施虐者和受虐者有時會交換角色;但對於前者來說,交換角色是絕不可能的:如果一個女人是自願受苦的,那麼她馬上就會被施虐者拒之門外,施虐與受虐更不可能是相互自願的。

著名文學家和哲學家德魯茲認為,薩德的施虐傾向是真正的殘忍;馬索克的受虐傾向卻是幻想中的和遊戲性的暴力。他對這兩位作家的分析也許是貼切的,但是,以這一分析為依據得出施虐傾向與受虐傾向完全不屬於同一領域,就不正確了。在現代的虐戀活動中,施虐傾向並不是薩德筆下的真正的暴行,而是同受虐傾向一樣,帶有幻想和遊戲的性質。而且施虐和受虐雙方都是自願的。正因為如此,虐戀才能成為人口中相當大一個比例的人們的性實踐和性遊戲,而不是少數犯罪分子的暴行。

《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的出版,其意義可能不僅表現在文學方麵,更有可能揭示西方社會生活的深層內涵。對我們了解虐戀性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不無啟發。

李銀河

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曆史學家

利奧波德·範·薩克-馬索克於1836年1月27日出生在奧地利加利西亞省的勒姆伯格。他在布拉格和格拉茨學習法理學,1857年成為格拉茨大學的一名老師。他出版了一些曆史研究著作,但是很快放棄學術研究而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寫作中。他花了很多年時間在德國萊比錫城修訂了國際評論《在高處》,後來因為強烈的法國情結,他搬到了巴黎。他最後的幾年時間都待在德國黑森地區的林德荷姆,於1895年3月9日去世。1873年他娶了勞拉·範·羅梅林為妻,後者用“旺達·範·杜娜耶”的筆名發表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是,在《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中馬索克正是用了“旺達·範·杜娜耶”作為女主人公的名字。羅梅林於1906年出版了聳人聽聞的回憶錄,引起頗多爭議。

在薩克-馬索克的文學生涯中,有無數的著作都出自他的筆下。其中,有許多是描寫短暫的旅行,還有一些描寫純粹的超感覺論。但不幸的是,由於經濟原因他不得不寫了一些不配套的結局。

然而,他的作品中具有一些獨特的文學甚至是心理學價值的成分,但他最主要的文學抱負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試圖在《該隱的遺產》中描繪一幅當代生活方方麵麵以及彼此之間關係的圖景,並且還擬定了綱領性的計劃。這種想法可能源於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他的整個計劃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即愛情、財產、金錢、國家、戰爭和死亡。每一個方麵分別由六部組成,其中最後的一部是為了總結結論,對其他中設置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