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運轉正常,預計10分鍾之後,輸出大於輸入!”
所長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看得出來,他並不是之前表現的那樣胸有成竹,相反,他心中雖然知道全部的理論和工程,但仍然沒有底,直到成功的那一刻,他才終於心神安寧。
430公裏外,蒙泉山地下。
人類曆史上第一團穩定運轉的人造太陽正在大山之下反應著,產生的澎湃能量化為驚人的電能,通過超高壓電網傳送,熱能附近水分蒸發,水蒸氣在高空中凝結和凝華,在雲層中又凝成小水滴,然後給5月份的蒙泉山下了一場小雨。
希望的雨水。
30分鍾後,渤海灣一期聚變測試電站,再次亮起了太陽般的光芒,海灣響起了人們的歡呼聲。
1小時後,合肥托卡馬克新型中心猛然一亮,在科研人員的心中,這團在聚變爐中閃耀的火球,似乎照亮了華東地區。
人類文明,正式躍入I級文明的門檻。
武夷山脈,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一個專家團隊正在一個山洞中考察著地形和溫壓情況。
當地縣政府聘請的向導一臉疑惑,問:“專家同誌?難不成國家現在想在大山裏頭種水稻了?”
專家團隊負責人笑眯眯的點頭:“是啊,有什麼問題嗎。”
向導摸不著頭腦了:“專家同誌,我雖然讀書少,但好歹也是高中畢業的。這植物生長要光合作用,這大山裏頭可終日不見光啊?”
負責人用盡量樸素的語言說:“裝上電燈,不就能種了嗎?”
向導撓撓後腦勺:“這得要多少電費啊?”
負責人笑了笑:“電費?以後電費就很便宜了。”
向導:“為啥?”
負責人笑著說:“你明天看看新聞聯播,上麵的主持人比我解釋的清楚。”
向導點點頭。
負責人身後走過來一名研究人員,他開始進行彙報。
“上麵的山脈厚度層超過700米,四方結構足以支撐,按照我們的預想,一號地下生長糧倉的規模會超過50層,每一層麵積超過2公頃,上方鋪設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波長的照明燈,大功率持續照明,滴灑裝置灌溉,營養液代替土壤,風扇提供新鮮空氣,智能機械自動收割,隔絕鼠害、蝗害的影響。”
“采用新型雜交水稻技術,恒溫自動控製係統,預計每畝地產能將突破1000公斤,一號地下生長糧倉一季可以速成1500噸,總熱力資源完全可以超過9000℃,快速催熟技術一年五季生長,一年產能突破7500噸,隻需要150名負責人員,剩下的將全部交給機器人和足夠的電力供應,隻是這消耗的電力,怕是不少。”
負責人開玩笑的問:“你也擔憂電費?”
研究人員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即使聚變技術成功了,功率太大了,我國的超特高壓輸電技術也不一定能負擔的了,而這已經是世界最先進的輸電技術了。”
“必須加快超導技術的研究!要將目前的電網規模擴大百倍以上,光靠銅去做電線完全不夠用!不僅是超導技術,甚至微波無線輸電技術,也必須要開始攻關了!”一名專家正在會議廳裏提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