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中有死,死中有生;醒中有醉,醉中有醒;
非中有是,是中有非;直中有曲,曲中有直.”
張三豐笑著吩咐都管說道:
“把這偈語貼到大殿上,誰解其中意,便可當主持。”
說罷哈哈大笑,一路瘋瘋癲癲而去。張三豐進入武當縣,看那四山環抱中,黑壓壓一片樓房瓦屋,高低錯落有致,街道縱橫,綠樹成蔭,人來車往,熙熙攘攘,感覺此地非同一般。他信步走到了武當縣衙門外,見大堂聳起,背靠青山,麵向大街,十分氣派。在一麵粉牆下,突然看到了一張通緝他的告示,上麵畫著他的頭像,告示上寫道:
“清苑縣令張全一,勾結逆賊朱元璋蓄意謀反,竟逃到金台觀詐死,還留下一口空棺後逃竄,特畫影張貼,望各州府縣盡力捉拿。”
張三豐看了一楞,沒想到那孫靜德,到現在還不放過他,竟然領著官府給他扒墳掘墓,“真道門敗類也!”為躲避朝廷緝拿,“玄玄”道人張三豐不便到寺廟掛單居住,就漂泊在山野之地.他見武當縣衙西邊的鳳凰山腳下,有眼山洞,洞中雖然陰暗肮髒,到底可以藏身,又正是練靜功的好去處,他便在山上拔了一捆幹草,墊到洞裏,坐到裏麵練起了靜功。靜功又叫“內丹功”,須練到結丹之時方算練成;隨之又練“辟穀”,十天半月可以不吃一餐飯,有時出去化緣,一餐又可吃上幾升米糧。
“玄玄”道人張三豐在山洞一住三年,這時,他身上的衣服早就補成了百納衣,又髒又爛,頭發胡須蓬鬆如草,再加上長年不洗臉不洗澡,臉上、手上、腿上糊得汙穢黢黑,人們見了他都稱他“邋遢道人”,或叫他“張邋遢”、“邋遢張”。
一天,他來到縣城東邊的九龍山,這裏山環水繞,碧樹掩映,景色逸人,是一方修煉的洞天福地,他就在九龍山下結庵而居,取名“會仙館”。他在館內,夜練靜功,晨練動功,自己一人繼續探索創新,試圖把靜功和動功結合起來。
這天早晨,他來到門前的場子上,準備在詩情畫意中演練動靜結合之功,忽聽到茅庵後麵喜鵲“喳喳喳”地狂叫,不由走過去看個究竟。當他轉過屋角,見一株梧桐樹上壘著一個喜鵲窩,一條花蛇圖謀不軌,要到窩裏吞食喜鵲蛋,喜鵲欲徊護自己地親子鳥卵,便與這大花蛇展開了一場激戰。喜鵲飛來飛去,要啄花蛇;花蛇尾巴纏到樹枝上,身子倏忽躲閃著,伺機反咬一口,可喜鵲飛旋著躲開。它倆輕柔回環,盤旋飛舞,打鬥多時,不分勝負。張三豐定神看了一會兒,忽然省悟:“花蛇盤旋,喜鵲飛舞,不正是在劃弧轉太極麼!好啊!練動功,當如此焉!”
張三豐受到啟迪,悟出了道家動功真諦:“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轉者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的方位;遂有休、生、傷、己、景、死、驚、開”的變化.於是,他把太極、八卦、內丹結合起來,又把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糅合一起,經過編創演化,創造了一套靜如處子,動如飛羽,柔如靈蛇,剛如猛虎的全新拳法。這套拳法,踏罡步鬥,劃弧轉圈,以靜製動,動中求靜、抱圓守一,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一氣貫穿、連綿不斷、後發製人。當時張三豐隻演創了十三式,他經過幾年的演練,把太極十三式已經練得爐火純青。進而,他又在太極十三式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太極十三劍和太極球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