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黃河九曲十八彎,流到晉陝峽穀,便由北而南,直到在潼關碰見了巍巍秦嶺,才委屈地向東流去。
龍門是晉陝峽穀一個十分重要的水門:龍門以上,黃河兩岸皆石山,河床狹窄,水流湍急;龍門以下,黃河兩岸皆土崖,經過河水億萬年的不斷衝刷,河床一下子變得有十多裏寬,除了雨季水急浪高外,平時水流平緩。加之黃河的兩條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在龍門以下入黃,禹門口至潼關間的黃河小北幹流便形成了一塊塊三角洲與河灘地。最大的河灘地近八十萬畝。數萬畝和十多萬畝的河灘地也有十多處。在黃河小北幹流,最著名的黃河灘有廟前夾灘、蒲州鸛灘、洽川瀵灘、朝邑老灘、曲村杏灘、平安草灘等。
黃河灘的河灘地大致可分為熟灘地和生灘地。
熟灘地能種莊稼,且不計田賦,每遇豐年,獲利甚廣。沿河一帶居民爭之者甚眾,常因爭奪河灘地發生訴訟,甚至械鬥,死傷案件不斷。在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的一百多年裏,朝廷曾多次派員到晉陝兩省間的黃河灘勘劃定界,挖築壕埂,埋立界石,以杜絕爭端。但黃河水泥沙含量太大,河水流速一緩,泥沙就會隨著河水一邊流一邊沉澱。這樣,河水在河東流上三十年,河東的河床便會隨著泥沙的沉澱不斷抬高,河水就自然倒向了河西,河東原先的河床這時便成了黃河灘。反之,河水在河西流上三十年,河西的河床也會隨著黃河泥沙的沉澱高於河東,黃河主航道又自然倒向了河東。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諺語,就是由此而來。
由於黃河主航道與河灘地在秦晉兩省間不斷地變換著,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時候,清朝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原先所立界石蕩然無存,兩省灘民爭訟又起。民國十年十月,秦晉兩省官員在陝西禹門口召開會議,重新劃定灘界,達成了諒解協議。到民國十九年,秦晉灘民糾紛再起,兩省官員於民國二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再次在山西省榮河縣廟前會晤,完善禹門口會議決定。雙方官民代表在八條協議上簽了字,秦晉兩省灘案在民國時期告一段落。
黃河的生灘地時有時無,夏秋季節,黃河水大,生灘地便被河水淹沒。冬春季節,黃河水小,生灘地便露出水麵。這黃河裏的泥沙,多半是黃土高原表皮的熟土,泥沙中含有諸多的有機物和植物種子。生灘地若有十天半月不被水淹,便長出一片片新綠;若有一兩個月不被水淹,便雜草叢生,成了野兔和鳥兒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