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把普遍的東西賦予更高意義
——序仇媛媛散文集《飛絮飄影》
汪兆騫
煙花三月,友人送來素昧平生的仇媛媛的散文集《飛絮飄影》書稿,囑我幫忙完工,如水平尚可,盡量找一家出版社出版。當時,我幫中國文聯出版社編的十七卷《柯雲路文集》,剛剛付梓,正有些餘暇,便欣然允諾。柯雲路是文壇頗有成就也頗有爭議的作家,是我的朋友,他的有影響的作品如《新星》、《夜與晝》等,都是在我供職的《當代》雜誌上發表的。徜徉在柯雲路營造的被物欲驅使的瘋狂而嶄新的世界日久,受盡興奮和審美疲勞的折磨而心力交瘁,這時讀《飛絮飄影》,那氣象高遠,意韻優雅的文字,那昂首天際、無所羈絆對人生的詠歎,讓我如沐春風,如飲天醪。掩卷回味,遂借作者的文章題目,謅出一聯:
談菊說柳,樂山樂水,心在雲端,於月色雨聲中,參悟詩意棲居;
行走仰望,遊哉悠哉,感覺年歲,在燈火闌珊處,采擷思想碎片。
雖類打油,也不工整,卻是我的閱讀體會。
陽春時節,讀《飛絮飄影》,如沉醉於春風和煦,受到詩情的激蕩,靈魂的震撼。仇媛媛的散文很有特色,其文化視野,其思維向路,其精神境界,其審美視角和審美個性,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貌。她沒有沿著一般女作者的單一文化軌跡去拓展思路,捕捉靈感,而是讓自己站在自然、曆史和現實與中國文化的廣闊空間,去思悟生活和人生真諦。她的散文不單單是即物詠懷,閑情偶記之作,而是她的心靈奏鳴曲,更是她對曆史、現實的體驗與人生、生命體驗的藝術凝聚。
仇媛媛有詩人的氣質和哲人的稟賦,她的心平和而沉靜,她的情愫卻如彩虹斑斕。她以本真的情感去感受和書寫外部世界,發現瞬間和永恒的美麗。《自然經典的境界》以文化流變的眼光閱讀自然,從一花一木,陰陽交替中參悟出“人在自然中,人也成了風景;風景在人麵前,風景也有了精神”的哲思。從“三月柳絮飛滿天”升華出“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在不停飄落”的感歎,《紹興尋訪》,拜謁蘭亭,凝望沈園,那裏的草木都化作生命,幻化出詩般的弦歌與悲泣,將藝術和美學的多解世界呈現在我們麵前。這些意象群落所包容的豐富文化意蘊和精神內涵,正是作者人生體驗和情感體驗。散文不能像哲學那樣,以冷峻的理性闡釋自然運行的規律和人類生存的奧秘,美學世界卻要求對時間和空間、有限與無限、現象與本質、理性與感性、人性與文化,完善與殘缺,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詩化的表現。她的散文中,太多的夢飛魂馳,太細的意惹情牽,太濃的哲學思辯,都從遠遠的文化的源頭湧出,從長長的曆史深處走來,離詩越來越近。
仇媛媛的散文創作帶著嶄新的文化氣質和藝術風貌,突然闖進文壇,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銳氣,滌蕩著文壇因襲的惰性,衝擊著散文創作的平庸和浮泛。“把普遍的東西賦予更高的意義”,“使熟知的東西恢複未知的尊嚴,使有限的東西重歸無限”(諾瓦利斯《斷片》)。
一位並不想成為作家,而安心於教學的老師,以其人格力量和詩意風采,寫出了許多感人肺腑和震撼人心的散文,雖然一些篇什有欠細琢、打磨,卻給刻意尋求文學技巧的人們以深刻啟示。仇媛媛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隻有在生命涅槃中才有詩意的升華,隻有生活更加堅實,才能翱翔於文學的高天厚土之間。
是為序。
己醜年深秋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