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4、張基堯評述大工程
張基堯,男1945年5月出生,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1967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同年參加工作。
參加工作後,一直在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從事工程建設技術及組織管理工作,1986年曾任水利水電第十四局副局長,1992年調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任總經理、黨組書記。1993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6年5月16日任水利部副部長。
在北京大觀園酒店,筆者就黃河小浪底的工程與移民等諸多課題,對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張基堯進行了專訪。
問:黃河的水患一直是我們擔憂的事情,從先秦至民國的2500年間,黃河決堤達1500次以上,每每決堤,泛濫的黃河都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據悉,治理黃河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很早就開始論證了,為什麼到90年代才得以施工?
答:是的,在中國的曆史上,黃河屢屢給我們帶來災害,中國人一直在對黃河進行治理,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對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進行論證了。但是由於條件不具備,遲遲不能開工。其中一是技術水平不行,小浪底工程複雜,必須具備先進的科技水平。二是資金不足,小浪底工程投資巨大,我們的國力不行;三是政治原因,當時(50年代)小浪底工程的規劃是美國一家公司做的,那時中美關係緊張,引進美國技術建設小浪底是難以實現的。隻有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以上諸多難題才有可能解決,小浪底工程才得以實踐。
問:據說小浪底工程上馬前後也有許多爭議,這是為什麼?
答:任何事情,利與弊總是相互依存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權衡利弊,認識利弊,所以,這種爭議就很必然也很正常了。小浪底工程最大的利有五點:第一,它可以使黃河下遊的防洪能力由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也可以這樣說,小浪底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黃河的洪水肆虐泛濫的隱患。第二,防淩的作用。小浪底的庫容中有20個億立方(總共庫容126.5億立方)的容量是為防淩設計的,以解決黃河結冰造成的災害。第三,防淤的作用。眾所周知,黃河的泥沙淤積已成為大河的心腹之患,今日中下遊河床的高度已超過幾座黃河岸畔城市的高度,小浪底工程其中有75.5億立方的庫容是用來裝進泥沙的,如此大的容量可達到黃河20年不淤,這等於給我們搶回20年的寶貴光陰。第四,灌溉的作用。第五,發電的功能。小浪底並非沒有弊端,最大的問題是,工程完成之後,加大了黃河對下遊河道的衝刷力度,將造成河勢的動蕩,以致損壞堤壩,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副作用。但是,從整體看,小浪底工程畢竟利大於弊。
問:你對小浪底工程的整體進度滿意嗎?就工程目前完成的情況,你有何評價?
答:小浪底的工程分為三個階段,從1992年至1994年8月,為工程準備階段,計劃3年的準備工期隻用了2年時間。1994年9月至1997年10月,為第二階段。這期間引進了國外施工隊伍,在1995年至1996年上半年間,二標(泄洪工程)外國承包商以地質情況與設計資料有變化及隧道塌方為由,單方決定停工並向業主索賠巨款,致使工期延誤11個月,之後我們調整了管理機構,采取了國內施工隊伍對3條導流洞反承包等措施,使工程進度有了起色,逐漸趕回了耽誤的時間,確保了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截流,1998年11月至今為工程的第三階段,工程進展順利。按照合同,小浪底的全部工程要在2003年完工,1999年防洪工程將開始顯示威力,同年年底第一台發電機組要具備發電條件。整個工程正在遵照《菲迪克》條款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施工質量是好的。山體的穩定,地下洞室群的穩定及3條導流洞等令人擔心的問題基本獲得解決,當然最終還要經受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另外,作為小浪底工程的一部分,小浪底施工區乃至第一期的移民工作,總體上講,進展是順利的,保證了按期截流,並為二期移民積累了,寶貴經驗,小浪底的移民與工程一樣,獲得了世界銀行的讚揚。
問:你經常到小浪底工地和有關移民的市、縣,你對這些移民的地方,如新安、澠池、孟津、濟源和垣曲等地的移民工作和移民有何印象?
答:我認為小浪底各有關移民市、縣的移民工作,在當今中國的水利工程中是比較好的,特別是移民新村的學校、住房、道路、用水、用電等都上了一個新台階。開發性移民的思路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以往我們許多移民隻要一搬走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樣往往遺留問題很多且得不到解決,像浙江的新安江移民,河南的三門峽移民,河北潘大水庫的移民等等至今還有不少問題。當然小浪底一期移民中也有教訓,像義馬市的工業安置移民,事實證明移民不具備工業安置的素質,沒有土地他們是生活不下去的,河南的移民還應走農業安置之路。小浪底的各市縣的移民給我的整體印象也是好的,他們善良純樸勤勞,能體諒國家的困難,許多移民的家中沒有什麼家具,吃的東西很簡單,為了國家的工程,他們還是奉獻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這些移民有個特點,他們大多比較貧窮,文化素質差,不能很快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我們安置區的幹部要為他們創造條件,使其盡快地融人新環境,適應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