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打工是故事,創業是事故(1 / 3)

◎ 選擇的背後是常識

每一年,在浩浩蕩蕩的畢業大軍中,總會有許多準備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朝著“金飯碗”呼嘯而去,不論是機關辦公室的誘惑還是大型企業的吸引力,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穩定的意義似乎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共識。

然而,許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當我們把選擇的天平傾斜在了風平浪靜的一端時,另一端的精彩以及與之而來的驚喜也在同一時間離我們越來越遠。

那一年,一個女大學生畢業後順利地進入了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這在同年級的大學生裏算是出類拔萃的了。在很多人看來,她的一生從此刻開始已經可以和“動蕩”“不安”這樣的詞彙完全脫鉤,等待她的將是一份可以托付終身的完美職業。

在這個單位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新到的人都要去倉庫領取桌椅,於是,女學生在一個長相並不出眾的同事的帶領下前往倉庫,並在那裏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仔細而認真地挑選。

同行的這位同事看著她如此挑剔這些桌椅,開始有些不耐煩了,雖說案頭的工作不至於累牘成山,但是在旁邊幹等著白白浪費這些時間,對他來講是有些難以接受的。於是,他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告訴這個女學生,無非是一張桌椅,何須如此挑剔以至於花費寶貴的時間。

女學生對於他的質疑並不以為然,相反,她十分堅定和認真地解釋道,這副桌椅一旦選定就有可能要用上一輩子了,如此,豈能不好好挑選?她的這個回答讓陪著等了一個上午的同事陷入了沉思。

這位同事就是潘石屹。

“一輩子”,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時間了。自從在河北石油管道學院畢業以後,潘石屹便躲到了這個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金字招牌下,許多人告訴他,這是一條前途光明的仕途,而他也同樣抱著一顆熱血充盈、激情四射的奮鬥之心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到此時,潘石屹已經在這裏待了有些年頭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看似充滿生機的生活在人浮於事中開始退卻光芒,那些無所事事、一蹶不振的底色開始呈現出來,這與他最初的夢想開始背離。

一開始,他的聰慧和機靈,尤其是對數字的敏感讓領導們頗為賞識。大到企業的規劃、小到計劃書中小數點後的幾位數字,潘石屹都傾注了不少心血去認識和了解,而他這樣的努力也在領導和同事的麵前獲得了認可。

不過,即使憑借出眾的才智很快成了單位的“紅人”,工作中那些蹉跎和虛度的感覺卻越來越強烈地占據了潘石屹的內心。這讓他這個對生活依舊充滿熱情的人開始懷疑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價值。

辦公桌上,一杯剛沏好的熱茶正慢悠悠地向上升騰著熱氣,旁邊新來的報紙已經早早地被翻開,太陽一熱烈起來,關於午餐和家事的討論就開始彌漫開來。

潘石屹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靜地思考著女大學生的話。

明天還是如此可以接受嗎?明年還是如此可以接受嗎?接下來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如此可以接受嗎?……

潘石屹叩問著自己的內心,在逐漸茫然和失去方向的時光裏,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必須弄清楚內心真正想法的時候。當他開始意識到這樣的日子將會被漫無邊際的定格時,他的心猛地一顫,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的抵觸情愫陡然升溫。

一個離開的念頭在此時成了他清晰而唯一的選擇。

不是沒有猶豫過,穩定的生活和不斷上升的仕途,像藤蔓一樣纏住了他前進的腳步,但是,那些早已厭倦的生活卻讓他無論如何都無法繼續下去。於是,決心在此時化成了一把鋒利的刀劍,在勇氣的作用下被揮動起來,斷然斬碎了那些糾纏不休的羈絆,並為他劈來了前路的一絲光芒。

到南方去,下海去,這是時代的號角吹響時所帶來的啟示,同時也是潘石屹在經過一番思辨之後選擇的一條全新的道路。

親人們告訴他冷靜下來、不要太過衝動,朋友們告訴他要明白自己身在幸福中,同事們告訴他待下去將會前途無量……然而,這一切聲音卻沒有一個真正讀懂他的內心。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南方成了改革開放最先的福地,潘石屹遠在甘肅,卻依然能從新聞中了解到關於南方的那些令人振奮的起色。在他的眼中,在南方,尤其是深圳,人們似乎都在快樂地生活著。

對於潘石屹而言,這樣的狀態是充滿誘惑的、是令人向往的。正如小的時候,他常常在暗夜中站在河邊,眺望燈火通明的對岸一樣,這種對光和熱的向往是與生俱來、根植在血脈中的。

於是潘石屹趕回家裏,開始為南下收拾行裝。為了讓自己更加徹底地、義無反顧地朝前走去,潘石屹在春節過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變賣所有的家產,連睡覺用的棉被都變成了廢舊品回收了。

就在他背上行囊,踏上南下的列車時,為他送行的,除了轟鳴的汽笛聲之外,依舊是那些不絕於耳的規勸聲。

前路會是如何?麵對這個問題,潘石屹的心中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但隨著車窗外的風景一幀一幀變換,眼前的景象從白雪皚皚的一片天地到漫山遍野的蔥蔥鬱鬱時,當一個鳥語花香的城市讓“天堂”一詞脫口而出時,潘石屹突然感覺到夢想越來越近了。

與許多創業者一樣,潘石屹腦海中的夢想和眼前的現實之間也出現了一道需要逾越的鴻溝,對於決心做探路者的他來講,未知的因素遠遠超出他的想象。

如果說,當初決定下海經商的潘石屹在耳邊充滿反對和質疑情況下,依然認定自己的選擇時靠的是直覺的話,那麼,當他在骨感十足、甚至有些殘酷的現狀麵前,依然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時,靠的便是勇氣和信念了。

剛到深圳的潘石屹,除了那份澆灌不滅的熱情以外,就是那周身上下加起來少得可憐的、僅有80多塊錢的“創業資金”。

就在他意識到從此刻起需要精打細算時,一項“巨額開支”擺在了他麵前。當時的深圳還實行管製,想到深圳創業的人都必須在通過審批後拿到一個通行的證件。顯然,潘石屹是沒有的,第一步就舉步維艱。

無奈之下,潘石屹隻得花50塊錢在“蛇頭”的幫助下進入深圳。這樣一來,別說創業了,連溫飽都成問題了。站在那些冰冷的鐵網麵前,潘石屹第一次感覺到了現實的溫度。

當夢想和生計在前進的路上發生了碰撞時,身體的渴求會在第一時間讓高遠的理想作出讓步,對於任何理性的人來講,隻有活下去,一切才皆有可能。

潘石屹不得不把遠大的抱負暫時收拾好,轉而用百般熱情投入到一場曠日持久的生存保衛戰中去,而在這段日後被他欣慰地視為磨煉的日子裏,潘石屹所麵臨的壓力非同一般。

為了一日三餐,初到深圳的潘石屹與許多南下打工的人們一樣,選擇了一個門檻最低的行業,在建築工地充當勞動力,靠最本真的體力來換取最低的生活保障。當然,此時的潘石屹並沒有想到,日後,他會在這些鋼筋水泥中發跡人生。

挑磚之類的體力活是無須動用到腦力的,自從中學開始,盡管出身貧寒,但在家裏,父母對他殷切的希望使他更多地融進文化的海洋,而極少接觸粗重活。如今,生活逼得他不得不如此。

從第一天擔上扁擔開始,潘石屹的雙肩就磨出了血,百十來斤的重量夾雜著人生的全部希望壓在了潘石屹的肩上。此後的日子裏,未愈的舊傷以及每天不斷磨出新傷,在潘石屹的身上留下了刻骨的痛楚,與此同時,也在他的腦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從前那些優越的點滴開始出現在腦海裏,選擇放棄的念頭似乎有了滋長的空間,然而,潘石屹並沒有任由它們蔓延,既然選擇了就沒有知難而退的道理,好男兒豈能輕言放棄?信念麵前,他咬著牙忍下了這些前所未有的艱苦,並很快適應了這樣的環境。

一個月後,潘石屹拿到了南下以來第一份工資。

當工友們興高采烈地滿足於這份明顯高於內地水平的工資時,潘石屹並沒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心裏清楚地知道,這隻是為了生存的權宜之計,還有夢想在遠方等待著自己。此後,在建築工地的收入隨著工作的日益熟練而有所提升,工友們都心悅誠服地留了下來,而潘石屹卻選擇了離開。

有夢想的人永遠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裏,即使在別人看來他並不安分抑或者衝動不已,也不會影響到他的決定。

很快,潘石屹應聘進入了一家谘詢公司當業務員。聽上去光鮮得很,但實際上卻是在一家皮包公司當跑腿兒的。

全新的環境在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難,語言上的不通暢讓潘石屹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常常碰壁。

有一次,公司的領導讓潘石屹去車站接一個重要的客戶,鑒於客戶的重要性,潘石屹打算乘坐出租車前往。但是,就是這樣一件小事都碰上了難題。司機是地道的廣東口音,而且不會講普通話,潘石屹初來乍到,也不懂粵語。兩人在車上手忙腳亂地比畫了好一會兒之後,司機還是不清楚潘石屹想到哪兒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