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產品賣得貴,賣得多,賣得快,將名牌產品保持住,就能變成名牌公司,如日本的鬆下、索尼、美國通用、微軟等公司。名牌產品和名牌公司多了,就會成為名牌國家。當人家要買一件商品,不知道哪個公司生產的最好,自然就挑國家,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往往在首選之列。經濟發達國家,常常就是名牌國家。
名牌國家的魅力就不單單是商業上的了,全世界的人才、科技、資金都要向那裏流動。我們損失的也不單單是名牌產品,還有更多的名牌人物。任何一個中國人隻要隨便一想,掰起指頭就能數出一串已經到國外去生活的影星、歌星、冠軍的名字。其中一個最通行的辦法也是合資,我們的名牌嫁給老外,第一選擇是美歐,實在不行嫁個四小龍、四小虎也行。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還有許許多多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漂亮人物,也都向名牌國家流失。諸如每年數學、物理、化學等各種競賽的尖子學生有幾個還留在國內?教授、科技和文化名人的子女有多少還沒有出國?石娃先生在《美女消失》一文中說,他見到城裏美女大量消失,就向北京人和上海人打問:你們城市的美女哪裏去了?他們悻悻然,說嫁到外國去啦!
洋牌子吃掉土牌子,其實是富吃窮,是富雇窮。名牌人物向名牌國家流動其實是隨著金錢流動,那些洋丈夫、虎丈夫,未必個個都是鳳子龍孫、虎頭虎腦,但沒有一個是窮光蛋。在現代富裕社會有誰冒險認為窮光蛋很可能是最優秀的呢?人們寧願相信,優秀分子多在富裕階層。
土和洋的關係已爭論過不知有多少年了,我們反對過崇洋媚外,提倡過洋為中用和土洋結合。現在不提口號,沒有爭論,卻實實在在地在幹。1979年我在南斯拉夫,不止一次聽到當地人講,50年代有許多人跑到了西德、英國、法國去謀生,幾十年後開著汽車,口袋裏裝著外彙又回來了。當年台灣人也有
個紛紛外流的階段,許多年以後有人發覺在台灣發展比在國外發展還要容易些,就打道回府了。中國大陸什麼時候也具備了那樣的魅力,出去的紛紛回來,外國人也爭著進來,已經不能用他們的牌子吃掉我們的牌子,而是購買我們的牌子,在他們的眼裏我們成了真正的洋……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