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5 政策(1 / 1)

第六章 5 政策

這兩個字使用的頻率很高,人人都可以掛在嘴邊,誰又真正能說得清呢?似乎是家喻戶曉,又是最難搞懂、最難把握的一個

詞。

我在還不太懂事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大人們談起這個古怪而又魔力無邊的詞,根據政策我們家的成分可上可下,村幹部行好給拉下來定為上中農,於是我們全家感激黨的政策好。以後又根據政策,推上去改為富農,斷送了我在部隊裏的前程,卻不敢罵政策不好。

根據政策一部分人被打成右派了,一部分人升官了,一部分人上山下鄉或支援邊疆了,一部分人分到房子長了工資…一個人的命運往往取決於他趕上了什麼政策。不能跟政策對抗就如同不能跟命運對抗一樣。

一個地區,乃至一個省,一個市,因為有了政策,有了項目,便成了特區,有了風水,富裕起來,發達了。一個地區或單位因沒有享受優惠政策,被另外一種政策死死限製著,便'受窮,便抱怨,希望也能得到一點優惠政策。政策一傾斜,窮的可以變富,無的可以變有,當然富的也可變窮,有的也可變無。

政策就是錢,是大錢。要到政策勝於要到錢。

既然政策這麼重要,所以人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懂得了鑽政策的空子,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政策不允許開追悼會,大家把遺體告別儀式搞得比正式的追悼會還隆重。政策不允許為死者送花圈,大家都改送花籃,價格比花圈貴許多倍這是小事,對專門尋找政策的漏洞,鑽政策的空子去為本單位,本地區謀私利,我們固然不能提倡,但在中國當個領導幹部或企業家,不研究政策恐怕不會成為好的領導者或企業家。

如果隻懂得背誦政策條文,而不能從實際出發掌握和運用政策,更不會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和企業家。因為政策是沒血沒肉的,經常會變的,到頭來這種人隻會誤國誤民誤事。一種政策最大的悲劇就是培養出一大批政策機械人。

每項政策的最終目的,總是為了將某項工作搞好。這些年我發現在對待政策上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人更像中國足球隊,好不容易把球踢到前半場,不是先想怎麼進球,而是先想進不去怎麼辦?犯了規怎麼辦?被出示紅牌怎麼辦?而南方人則像歐洲的球員,隻想進球,不想別的,拚了命也要進去,能衝就衝,能撞就撞,何為犯規?何為出界?一切規矩和界線都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進球……

前不久,北方一個大企業的領導人向我抱怨:當國家還不能用別的東西到國際上換外彙的時候,他們就賣木材、賣煤炭、賣石油,為國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做出過巨大貢獻,也受到了政策的最大限製。如今資源賣得所剩無幾了,企業已成老牛破車,國家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對他們仍然實行計劃管理……我對他同情之餘又生出幾分怒其不爭的憤慨。如果企業完蛋,幾十萬職、工和家屬沒飯吃,首先是你總經理要負全責,政策救不了你。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北方相同的條件下,有些大中型企業就搞得很好,如首都鋼鐵公司、天津動力機廠、沈陽金杯汽車公司等,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找上邊要政策,爭取政策向自己傾斜,形成自己的氣候。既然不能指望有一天什麼政策都沒有了,既然不能指望有一天政策會完全不受權力和感情的影響,既然不能指望所有政策都能回答或解決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那麼就請你好自為之。過去的經驗證明,政策並不喜歡躺在自己身上,把什麼責任都推在自己身上的人。

事實上當你成功了,感謝政策好,政策受之無愧0你失敗了,埋怨政策,政策決不會替你擔當責任。

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