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有錢,所以他成了名人。而且他的名氣,讓人感到有
分量,實在。受到更多的人們羨慕和敬重。
當今錢連著名,有錢就不愁沒名,因此發財成了出名的捷徑。
原令工西省省長倪獻策,因違紀被免職,當時鬧得全國沸沸揚揚,可以說是身敗名裂了。許多比他職位低的幹部栽了那樣的跟頭之後,都銷聲匿跡了,倪獻策卻赴海南經商,成立海南華廈實業公司,幾年時間投巨資數億元包片開發過一大批有影響的高科技項目和旅遊工程。最近又在青島經濟開發區投資二十—億元,使他再次成為新聞人物,重新有了名聲和地位。而且比他當省長的時候名氣更大。
挽狂瀾於既倒一趕上了這個商品時代,以自己的才能創造財富,以財富挽回名譽。錢代表一種力量、一種價值、一種身份。在商品社會,錢可以實到很多東西,可以兌換很多東西,包括名。一切都可以用錢來衡量一有人不願意或不敢正視這個現實,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貧窮不再光彩。雖然目前大多數人還沒到鄙視貧窮的地步,卻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躲避貧窮,害怕貧窮。基於此,才會有這麼多的名人下海。他們不能炒地皮、炒股票、炒外彙,隻有一點名氣,炒炒有何不可?
會炒的人雖隻有三分名氣,可炒到十二分,花樣翻新,成倍增長。不會炒的人,雖有十分名氣,隻能當三分使。一個好產品,也要多做廣告,有了名氣之後才能嫌錢,何況人乎?錢是財產,知識是財產,才能是財產,健康是財產,名譽當然也是財產。名氣有時是價值的憑證。名譽本是心靈的活力。人們愛名譽不能排除也為它所能帶來的利益。
所以錢和名是可以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
古人有句話說絕了,別看天下人這麼多,熙照攘攘,其實隻
有兩種人,一種是為名的,一種是為利的。役萬慮以求榮,幵百方而逐利。
錢和名是人生的兩大誘惑。詹姆斯說,擁有的本能是人本性的基礎。錢和名刺激了社會競爭,現在不過是到了君子言利、名人言利的時代。
有人感歎,仿佛一夜之間中國土地上突然冒出了許多富翁。其實真正有錢的人是極少數,有小錢的人多,擁有大錢、稱得上是超級富翁的人微乎其微,根本不能和國際上的富翁相比。中國一片喊富、鬧富、乍富、比富,正說明窮!
同樣,中國現在的名人也像草一樣多。名企業家、名勞動模範、名專家、名教授、名學者、名作家、名記者、名演員、名歌星、名運動員、名個體戶、名票、名模……還有誰不可以冠以著名呢?這一點也像錢,以前最大的票子是十元一張的,現在五十元、一百元一張的大票子非常流通,一個人外出錢包裏倘沒有幾張這樣的票子,如同沒有帶錢一樣,大款們買東西,更是必須用大票……
商品社會不可能否定錢和名的誘惑。但是,若有意無意地倡導爭名逐利,必然敗壞社會風氣,助長腐化墮落,欺世盜名,用錢買名、買勢,拜金主義盛行。現在不就有人比著一次能燒掉幾千元人民幣嗎?一桌酒席吃掉幾十萬元,幾千元一瓶的拿破侖十三一喝一箱,喝得外國富翁瞠目結舌!並不發達的中國,眼下卻掀起了一股令發達國家吃驚的瘋狂消費潮。
這個階段也許是難免的,不必大驚小怪。但是,它無疑也將毀掉一批人一當然是有錢的人和有名的人,普通人在旁邊已經看得很清楚了,錢使許多名人露了原形,骨頭發輕,臉子發賤,有縫就鑽,真是盛名難副!有些所謂富翁,也被錢燒得飛揚浮躁,不是他有錢,而是錢有他。養狼狗,雇保鏢,修防原子的別墅,再拉上鐵絲網,嫖娼納妾,吸毒豪賭……
三百多年前,資本主義尚在萌芽階段,塞繆爾?巴特勒就預言了:黃金是全部文明生活的靈魂,它既可以將一切歸結為它自己,又可以將自己轉化為一切。
美妙燦爛的黃金誰都想占有它,將它吞下去則必死無疑。錢和名也一樣,它誘惑著人們,考驗著人們。擁有它可能是現代人生一種成功的標誌,但不一定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幸福和快樂屬於那些不愁吃、不愁穿,過著普通生活的人。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