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 和氣生財
1990年秋天,我陪同幾位企業家有一趟福建之行,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接觸了不少商人和企業家。如果用最簡單的字眼兒概括我這次長途采訪的感受,那就是和氣生財。寫下這個題目,心中又不免囁嚅,這是一句很陳舊的俗話,同時又是一句很生疏的熟話。
可謂久違了一一和氣生財!
多少年來,人們回避和氣和生財這樣的字眼兒。但和氣到底有什麼不好呢?講和氣莫非就是一團糊塗,太過狡猾,不講原則,不分是非,不要革命鬥爭?
生財又有什麼不好呢?生財就是發財,發財就是地主老財,自私自利,高利貸剝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就是資本主義,就是離危險近,離安全遠了?
所以,人們寧願繞口多說幾個字或者從無比豐富的中國語言裏選擇詞義相近的字眼兒來代替和氣生財這句話。比如用團結穩定、顧全大局、維護和平代替和氣。用提高經濟效益代替生財。其實經濟效益就是財。
久而久之,人們的素質裏多了一種叫做窮橫的東西。窮而又蠻橫而又小家子氣。有人發了點財就燒得五急六受,財不算大氣先粗。少了一種自信、自重、自知和大度。下麵有氣,上麵也有氣。從上麵看問題在下麵,從下麵看問題在上麵。大麵積的氣繃繃氣鼓鼓,也是一種奇觀。尤其在經濟上失去了安全感、信任感。買不到好的合心意的東西,花高價錢買了假貨、次貨,很可能什麼也沒買到,隻買了一肚子氣。
和氣生財成了現代生活中最需要又是最缺少的東西。
我跟福建的一些大商人和企業家交談,他們在談話中多次使用和氣生財這個字眼兒。即使沒有從嘴裏直接說出這幾個字,從他們的臉上、身上和舉止風度中也可以讀出這幾個字。
謙謙風度,氣色平和,無論是對上對下,對朋友對生人,對用得著的或用不著的人(在他們眼裏也許不把人做這樣的區分,多一個朋友多一層關係,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談吐舉止都恰如其分。有成功者的聰慧和精明,深具城府又不缺少真摯和坦誠,禮貌纖細周到,足#讓人信賴他的品格和經營管理經驗。具備一種和氣生財的大家氣派。這氣派不僅使他們本人,也使他們的公司,他們的事業富有魅力。
愈是成功的商人、大企業家,愈具備這種和氣生財的魅力。愈是具備這種魅力,就愈是容易成功。和者深沉,給人以厚重和大的感覺。
不和者淺薄,小氣,小家子氣,總之給人以小的感覺。
不驕、不躁、不淺、不浮、不怨,對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修養。但在當今社會上能做到這五不的人卻是很不平常。
有句老話叫做人。可見當個中國人是要做,’的。一個成功商人或企業家是不會缺少做人的力量和智慧的。
這種智慧和力量同樣也表現在重視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想千好自己的箏業、想成功的人,不可以沒有多人的努力,也不可以吸引不住一枇有遠見卓識的人物作自己的智囊。一個人永遠無法預計,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求到什麼人或被人所求,得到什麼人的幫助或幫助什麼人。所以古人才把和氣和生財連在一起。
世界上以前有奸商、惡商、黑店、賊店,今後也許還會有。搞坑蒙拐騙的一錘子買賣,賺了錢就跑,就散夥。靠不正當的手段也許能僥幸撈到一些錢。但真正的商人或企業家都是注重信譽的聰明的誠實人。大企業或大商業的規律是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這比奸詐更容易成功。
誠則勝,敬則勝,和則勝。
大家是相互依賴,利益相關的夥伴一這是對外。
你把他當主人,他當牛做馬都願意。你把他當牛做馬,他就要當主人——這是對內。
好的單位必然有自己的企業精神,這是一個單位的魂兒,有它才能形成整體凝聚力。
在當今的商品世界,一個不能生財或不能生大財的單位是無法讓職工引以自豪的,朝不保夕,連安全感都談不上,必然人心渙散。
—個單位的綜合性魅力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麵:看上去形象好,接觸之後感到你有能力、有實力,跟你打交道牢靠。上下貫通一氣,左右協調一致,對外關係縱橫。有堅實的基礎,有繁榮的眼前,還有可靠的未來。
在商業社會,道德的力量容易低於商業的力量。因此精神的東西更重要,有強大的企業精神,才有真正的和氣。
和氣應該是一種高尚的人際關係,它決不是拉攏、賄賂、
卑俗的代名詞。能夠和氣是一種力量。不講和氣,不會
和氣,隻能說是不成熟的表現。
丟掉的東西發現還有用,再撿回來就是新的。子是我寫下了
這篇短文。
199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