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小品 8.走訪佘鄉(1 / 2)

第一章 山水小品 8.走訪佘鄉

在南雁蕩山西部山區的深山更深處,座落著一個小山村,村中散居著一個古老純樸的民族,這就是佘族。一條叫青溪的溪流從村中流過,流得悠悠緩緩,慢條斯理。青街,一個富有神秘色彩的村子,這裏的每一條巷陌、每一座古橋都幽幽飄出許多濃濃鄉俗味的傳說和故事。

古街·古橋·古樹

像南方普普通通的邊寨山鎮一樣,青街也隻是那麼一種:青青的瓦,春天生滿了綠苔,夏天曬得如頁岩般發亮。褐色的木板,豎著就成了牆,裝一對軸心就是門,橫著擺便成了閣樓。但是,青街卻還有與其他山鎮不一樣的地方。一條建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的老街,橫貫村中,這條長不過300米的街肆,麵溪見山,呈孤線狀。建築物多有清末民初遺風,一、二層樓房出挑,出簷深遠,兩旁層簷相距僅1米餘,抬頭望天,藍天一線,老街愈顯深沉。悠然踏響腳下的青石板,心便凝重起來。兩排低矮的小樓夾著三步寬的狹小空間,從我的兩肩之側擦掠而過,那坐在昏暗的層簷下做女紅的,眼裏溢出的盡是秦磚漢瓦的古樸。街上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習氣,千絲萬縷沾著邊。街東口有座清代古廊橋——睦源橋,橋孔為拱券形,橋麵建廊屋五間,明間壁上供佛龕,中為通道,兩邊靠檻,頂部彩繪山水圖畫,頗具佘鄉風格。午後,必有閑暇老人聚此,像有一種默契,三五成夥散坐著,靜看溪水東去,漫聽浣紗女子的笑語喧嘩……橋的邊上有一棵老樟樹,樹身扭扭曲曲,蒼邁龍鍾,每一圈年輪無疑都浸透了櫛風沐雨的滄桑,好像一個駝背的老人,傴僂著身子。樹幹上滿是突起的節,像老人的手和臉,頂上卻挑出一些細枝,算是鶴發。而她的臂膀間又鑽出一株梅花,甚是縹渺,又不失婀娜。那一簇亭亭玉立的粉白相間的花瓣,彩雲似的點綴在蒼綠的枝頭,這便是被譽為“平陽第一樹”的樟抱梅古樹。那是先民於490年前植下的風水樹,雖曆經歲月的淒風苦雨,卻又儼然是風骨不凡的老人,庇佑著一方碧水藍天。

彩襟·圍兜·鳳冠

服飾是一個民族風情的標誌。佘族婦女的服飾,頗富民族特色。這裏的婦女,一般是上衣黑色大襟右衽、矮領,領口繡有紅色花紋圖案,衣襟從中至右側的部分繡有色彩豔麗、或花鳥、或其他狀的圖案。下穿一條樸素的裙子,腰間圍著一條彩色麻布的圍兜,圍兜裙帶很講究,織有各種花樣,在勞動時仍圍在腰間。男人則喜歡穿斜襟短衫、布條衣和圓綴打結。佘民和住在附近的漢人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恐怕是婦女頭上的鳳冠。據說,隻有已婚的婦女才戴頭飾,以示懷祖之意。有些婦女還在鳳冠兩側各飾二條藍色串珠分垂於兩肩,前纓後尾,甚為美觀。由於黨的民族政策,各少數民族相處無間,而今,在佘鄉,除年紀大一些的佘族婦女穿著民族服飾,年輕一代,已與漢族一般穿戴了。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農業民族,佘族曆來沒有裹足的陋習,婦女不用承受裹足之苦,這恐怕是為了便於勞作吧。

竹鄉·竹海·竹意

一入佘鄉,便漸生出一股釅釅的醉意。倒不是喝了佘民們的雄黃酒,而是那些在山風撕扯和抽打中,倔強地在滿山滿穀粗獷地挺立著的青青翠竹。在青街,周邊十好幾座連綿起伏的山脈上,生長著17種2萬餘畝四季常青的竹子,一片連著一片,宛如綠色海洋。

遠望竹海,莽莽蒼蒼,英氣逼人。山形起伏,隨風湧動,似麥浪,更似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雲霧彌漫時,愈顯幽遠而蒼茫,雲霧散去,則有千萬條霞光穿過竹林,形成萬千光暈,懶散地幽幽地在林間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