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1)

中國中小企業“代言人”馬鈞

乍看她,非常的沉靜,透著真誠的大眼睛有些異域風情。窗外,“七月流火”的北京街市,窗內是她,深邃安然如一泓清水,沁著舒心的涼意。然後,她開始說話了,不久空氣竟一下子熱絡起來,她不時關照著在座的每一個人,隨意幾句卻讓人如沐春風。多年前,我麵前的她就是這個感覺,真摯、善解人意,這麼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如故。

這個人,就是杜維娜,是律師也是作家。她應該是一位給人印象深刻、值得永久交往的朋友,在法庭上的她一定是侃侃而談、能言善辯吧。可又想起她五年前的一部小說《你還欠我一個擁抱》,何其柔軟的名字,這倒似她的外形,柔軟、善感。五年後的今天,杜維娜帶著一部名為《貔貅》的小說手稿來到我的麵前,希望我這位研究經濟又實戰的老朋友能為她寫個序言,讓我驚訝的不是為她作序,而是這部小說的名字。似乎和她本人的特征有些距離。“貔貅”,我印象中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是招財進寶的象征,也是鎮宅辟邪的神物吧,杜維娜卻把它變成了一部小說,這又意味著什麼呢?轉念一想,正如感性的她守著理性的職業看似衝突卻能在體味生活的波瀾之後真正能安靜下來吧。

女人真的很叵測,而有些智慧的美麗女人或許更如此。

“沒有想過做律師,雖喜歡文學詩歌,但也沒立誌當作家,其實我人生的第一次夢想是關於電影的……”我記得維娜曾聊起她少年理想時這麼說。可以想象,對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來說,那個時代的確是一個“夢幻遠比現時斑斕的年代”。雖然生活比現在單調,但因為有夢,每天都會新鮮多彩。據說,那時候謝晉導演是她的“偶像”。是能讓電影真正活起來的魔術師。正是由於這個夢想,讓維娜這麼多年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做著和夢想接近的事情。五年前看她第一部長篇時,先是被故事情節吸引,繼而我在想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為什麼放下工作寫起了小說?是趕時尚?當我一次次聚會中見到她時,覺得依然是多年前熟悉的那個維娜,淺淺的微笑依然在臉上,一個很女人的女人,怎麼也和律師的幹練形象相差甚遠,其實更多時候,她更像一位善於傾聽的知心姐姐或妹妹,不由讓你訴說些什麼,就那麼不想保留地說出來,開心又踏實。

言歸正傳到這部即將出版的小說《貔貅》,雖然我不是文學圈人,但因作者是我多年的朋友,加之我是比較了解她的朋友,所以也算是義不容辭吧。

“貔貅”被作者杜維娜描述成了一位善良絕美的女人,一個世間炫美的神物。她能穿越在人的靈魂間,吞金噬銀、消災辟邪。而我們的故事正是圍繞著“貔貅”,一顆“滴血玉貔貅”的神奇寶物展開,在亦真亦幻的追尋之中,人性的真諦、愛情的美好、生活的樸實和人生的無奈與悲壯也一一展現。

這是一部古代神話被現代演繹的故事。

小說《貔貅》描繪現實又突破現實,亦真亦幻,運用前所未見的古今與未來穿梭動作設計,暢想出炫幻世界,展現美好的貔貅形象。借助男主角第九子的回憶,將貔貅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變現出來,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把貔貅比成了一個存錢罐,這在中國極具現實性,因為這個“罐”才讓中國的百姓“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作為研究經濟的本人,想到金融海嘯之際,不正是由於我們有“存錢罐”,才讓中國處於臨危不亂之際還能伸出援助之手嗎?!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人是能夠居安思危的,之所以能踏實生活,就是因為這“貔貅思維”和“貔貅精神”。其實,魔幻也好,現實也罷,小說通過貔貅的至真至純,堅信“人永遠是溫暖的,心永遠不會冷卻”。其實表現的還是人性的一種永恒。我也終於理解了作者寫此書的心意,因為作者相信那種“永遠不變的溫暖”。

可以說,“貔貅”不隻是一部小說或是未來的電影,它更是一部“闡釋”永恒的秘籍。這本書讓我一讀到底,它帶給我的思考遠遠出離了這個故事的本身。或者它根本不是我們流傳千年文化中的那個貔貅的真的性狀,那又如何呢,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貔貅吧;也許沒落在紙麵上,但未必不行走在心宅裏;無處回避,也不必回避。《貔貅》讓永恒不再隻是美好的願望,而是一種可以實現的期待。

但願維娜的小說《貔貅》能帶給所有讀者一份美好的期盼!一個美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