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大山深處的思考
陽在亞班社會裏的日子是寧靜的。他向亞班學習著,每天早晨觀察山間的浮雲,看著它們慢慢從林間騰空,如果它們積蓄在山頂,而不散開,這一整天將下雨,如果這此浮雲慢慢飄向山頂,越飛越高,最後升上高空,變成一匹奔騰的天馬,彙入高空的天馬群中,隨之奔向遠方。那麼這一天將會是晴朗天氣。
在晴朗的天氣裏,陽也會像別的男人一樣,到河裏去抓幾條魚,拿回家來煮煮吃,也會學著養一些大肥蟲子,做那種蟲肉餅子吃。習慣了這裏的生活後,陽覺得亞班人的食物是既簡單又營養還很好吃,實在是很科學的。
更多的時間,陽還是把精力放到了對亞班文明的考察上。亞班是自古就生存在這裏嗎?有什麼證據呢?
寧靜的環境是讓心靈自由飛翔的天空。現代人時刻處在繁雜忙碌中,各種私心雜念充滿了心間,哪裏有時間讓心靈去飛翔?
在這大山深處,在和亞班的接觸中,陽慢慢學會了亞班的思考方式:用心靈去傾聽,去思考,去尋找,去發現。
神農架的野人是我們的兄弟,他們甚至比我們現代人更具有哲學思想,更懂得思考。
在這寧靜的日子裏,陽感覺到了每一寸光陰都充滿著歡喜,因為他的耳朵可以聽見屋前喜鵲河嘩嘩的流水聲,有時候,他一個人久久地靜坐山坡上,眼睛可以看到一朵朵野花在開放,他的鼻子隨時可以聞到草木的香氣,他的舌頭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品嚐那淡淡的薄荷香荼,他的皮膚可以最真切地感受陽光的溫暖……
其實,這兒的食物是簡單的,但也很豐富,魚、鳥蛋、肥肥蟲是亞班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在這莽莽群山深處,這些東西一點也不缺。亞班男子打魚時從不貪心,每次隻捕捉五六條,夠吃一餐就行了,女人們拾鳥蛋也很有講究,一個窩裏隻拿一個最後生出來的蛋,她們知道隻有那隻屬於她們。他們栽種水稻、玉米、紅薯、土豆等農作物,收獲的糧食存放在大家族的糧倉裏,各取所需。
在這寧靜的日子裏,陽思考了許多問題,他突然明白:人類是否懂得珍惜財物,與富貴還是清貧原本毫不相幹,倒是與智慧或愚蠢,寧靜或浮躁、淡泊或貪婪、乃至善良或邪惡、慈愛或殘酷密切相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食當有感恩之心,這樣的心情是那麼的自然而美好,可惜已經離現代人太遠了。
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對衣食的珍惜隻存於物質生活極為匱乏的日子,似乎節儉隻是貧窮的產物。當窮日子已經成為了過去時,對衣食的珍惜也變得背時,取而代之的是不擇手段地占有財富和近乎盲目的消費。
現代人生活中的報紙、雜誌,電視、網絡等等一切媒體都在不厭其煩地教你緊跟時尚,花樣翻新地去花錢,似乎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擲千金的富人。貧窮,其實從來都沒有在地球上消失,但是貧窮在某些人的眼裏已經不值得同情,而變得有些可恥了,似乎曆史和現實真的給了現代人平等競爭機會,窮人都是因為無能而遭淘汰的一族。於是,人們挖空心思包裝自己,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把名牌裹在身上,都要拿出一筆不小的錢來裝飾出一套既不像住宅也不像賓館的房子,人們消費的目的不是因為需要,而是為了炫耀或是用來證明自己。
證明什麼呢?它隻能證明人們正在遭受著價值的困窘和文化的貧瘠。
於是,許多現代人在擁有著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後,卻感覺不到一份擁有的快樂,因為他們的眼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失明了,隻能看到自己還缺少的東西:房子還不如別人的大,票子還不如別人的多,烏紗帽還比別人的小,卻看不到自己真正擁有的有價值的東西和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東西--健康和真愛!
幸福其實是無遮攔的,它是一種生活狀態,是一種心境。你為清晨噴薄而出的紅日而興奮,你欣賞傍晚天空中絢麗的彩霞,透過朦朧的樹枝觀看當空朗月,並為之感動,細細地感受山坡上靜靜吐露芬芳的野花,這一切都是幸福的感覺。幸福其實沒有圍牆,擁有它也不需要門票,隻需要一顆沒有蒙塵的真心,需要一雙沒有障礙的眼睛。
陽光灑滿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但對於那些內心灰暗的人來說是永遠感受不到的。相反,隻要你的心一片澄明,隻要有愛在其中流淌,不管身處何地,陽光照樣可以盈盈地裝滿心田,讓你感知道流水般的明快、跳躍的歡暢。
就像這裏的亞班人,他們的消費是因為真正的需要,而在消費的同時,他們還時刻想著保護,心存感激之情。因此,他們永遠都是那麼地幸福和快樂。
陽將自己在這大山深處的思考記了下來,他相信總有一天愛妻樺會見到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