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 1)

附錄:

李小雨創作年表

1951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漢口的雨天,父母均在第四野戰軍任職,一年後,隨父母調動回到北京。

1955年在北京私立道聖托兒所裏第一次聽到並學會背誦普希金的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1957年在北京絨線胡同小學和鴉兒胡同小學上學,喜歡命題作文和自由作文。

1963年在北京女一中上中學。

1966年中考前夕,文革爆發,遂停課兩年。

1969年到河北省豐潤縣中門莊公社麼各莊大隊第二小隊插隊,其時父親下放部隊,母親帶著弟弟到河南息縣社科院“五·七”幹校勞動,四口人分為三處。

1971年參軍在鐵道兵五八四七部隊當衛生員、化驗員。廣泛讀書、寫詩。

1972年第一組詩《采藥行》在鐵道兵《誌在四方》雜誌發表,然後有《我的陣地》等表現部隊生活的組詩陸續在《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吉林文藝》上發表。

1976年從部隊複員到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做編輯工作,並於一周後赴唐山地震災區采訪,創作詩歌《震不倒的紅旗》。

1978年赴華北油田體驗生活一年,並在女子鑽井隊寫下大量詩作。

1979年第一本詩集《雁翎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979年組詩《海南情思》在《人民日報》、《文學報》等報刊發表。

1980年章明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在《詩刊》發表,對《海南情思》中的詩,發表不同看法,開始了有關“朦朧詩”的討論。

1981年在魯迅文學院編輯班學習。

1981年《紅紗巾》、《小雨》等詩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

1982年組詩《黃河岸邊的鑽塔群》在《青春》等雜誌發表,其中《女孩子、油工衣和毛線團》獲《青春》文學獎。

1982年在《詩刊》編輯大量獲獎詩歌:《不滿》、《幹媽》、《將軍,不能那樣的》、《湘江夜》等。

1982年編輯小敘事詩合集《湘江夜》,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3年魯迅文學院畢業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3年主持詩刊社第3屆“青春詩會”。

1984年在《柳泉》雜誌發表文章《從畫的美到詩的美》。

1985年組詩《創世紀》發表於《飛天》等雜誌。

1985年在《詩刊》發表評論《小議詩的空白》。

1985年第二本詩集《紅紗巾》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6年組詩《東方之光》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8月《文藝報》發表鄒荻帆有關評論《讀東方之光》。

1986年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作家班學習。

1987年第三本詩集《東方之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87年英國BBC廣播電台作詩人專題介紹。

1988年詩集《紅紗巾》獲第三屆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1988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獲第一屆“莊重文文學獎”。

1988年赴意大利參加“蒙德羅國際文學獎”授獎大會。

1989年組詩《地中海的微笑》在《詩刊》發表。

1990年編輯《中國青年詩人詩選》,並撰文介紹中國青年詩人的創作,由意大利“EUROGREEN”等三家出版社聯合出版。

1992年組詩《鹽》、《我們的日子》等在《星星》、《人民文學》雜誌發表。

1992年第四本詩集《玫瑰穀》由沈陽出版社出版。

1992年在《中國文壇》發表論文《一個正在傾斜的女性世界》。

1992年與鄒靜之共同主辦詩刊社第10屆“青春詩會”。

1992年組織赴青藏線詩人訪問團訪問青海、西藏。

1993年第五本詩集《李小雨自選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組詩《小小生命》在《星星》詩刊發表。

1995年與鄒靜之合編《中國八十年代詩選》,撰寫論文《論中國八十年代詩歌》,由西班牙佛朗多·列羅基金出版社出版。

1995年赴西班牙參加《中國八十年代詩選》首發式並訪問西班牙、葡萄牙。

1995年參加少數民族文學獎詩歌獎評選工作。

馬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