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身邊的富翁是學習的榜樣
向高財商者學習成功方法
成功的決心和熱情並不能取代科學的方法。人人希望事半功倍,人人渴求少走彎路。你當然可以花幾年、十幾年,甚至窮畢生的精力和時間,自己慢慢地摸索成功之道,但那畢竟不是最好的方法。
要成功,你需要找到已經證明有效的成功道路。
已經證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在哪裏?在成功人士那裏。因此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是追求成功的捷徑。
首先,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可以肯定,這個方法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行得通的,是可操作的;其次,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就必須直接或間接與成功者為伍,受他們的世界觀、思維方法的影響而積極上進。
IMF?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雪一個機構經調查後認為,一個人失敗的原因,90%是因為這個人的周邊親友、夥伴、同事、熟人都是些失敗和消極的人。沒有好的思想來引導激勵,沒有好的方法來指導成功,必然走下坡路。因此,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不僅能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
當然成功者的成功方法,可能是他們窮數年之功,曆經無數次失敗的經曆之後取得的。我們大可不必走他們的老路,而是要利用他們的經驗、原則。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維模式,並運用到自己身上。
任何一位成功者,之所以在某一方麵高人一籌,出類拔萃,一定有其與眾不同的方法。善於掌握很重要。
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其一,就是要向身邊耳聞目睹的成功人士學習;其二就是學習“成功學”。
“成功學”於20世紀30年代正式作為一門學科在美國提出。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總結前人的成功思想、成功經驗,運用多種學科,研究、揭示成功的規律,探索、提煉成功的方法。
富蘭克林、卡耐基、拿破倫?希爾是現代成功學的開山鼻祖和奠基人。全世界都曾掀起過“成功學”熱潮,出現過各種流派的成功學,但其源頭都源自上述三位偉人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日本人別開生麵,提出了自己的成功學,即“魔鬼訓練”。80年代至今,新的學科帶頭人,主要是波恩崔西、金克拉、安東尼?羅賓、克萊門?施東、約翰?麥克斯韋爾和柯維等人,他們對成功學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實踐和貢獻。
可是今天的企業界卻缺乏學習的精神,有勇有謀,惟獨少了謙卑的學習態度。隻有像哈雷、愛默生電器、西屋、全錄和美國航空公司少數的公司,才體會出向同業學習的道理,其他的都要吃過競爭者的一番苦頭才明白學習之道。
追求卓越就是追求完美,訂下完美的標準,然後再設法去超過這個標準,除非這樣,否則要在未來十年內成功並不容易。所有嚐試過這種做法的公司都大幅度改善了產品及服務的品質和效益。
以開放的心胸和求教的態度向這些老師學習。
永遠不要斷言你已經找到最好的老師,或是自以為出類拔萃;換句話說,要不斷地尋求更好的方式。
有強烈進取心的喬布斯
每年《成功》雜誌都要刊載許多關於本年度最偉大的實業家和東山再起的創業英雄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一個共性:也就是在創業英雄整個奮鬥過程中,他們個人經曆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他們總是勇敢地麵對這些困難和挫折並克服掉一個又一個困難。史蒂夫?喬布斯便是這樣一個典型。
喬布斯是蘋果計算機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開始蘋果計算機的開發是源於這樣一個經營理念——想把計算機的使用放到普通市民的手中。當喬布斯被迫退出蘋果公司時,他已經很富有了。那時,喬布斯有很充分的理由放棄再努力,但他沒有放棄,喬布斯又開始了新的事業,組建了內克斯特公司。內克斯特公司是其他計算機公司強大的競爭者,它根本無視計算機硬件工業中的那些殊死競爭,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著。現在,內克斯特公司正不斷為蘋果計算機提供操作係統,以幫助蘋果公司重新振興起來。
喬布斯還組建了“皮克薩爾電視製片公司”,這又是喬布斯引人注目的大事件。該電影公司製作的《玩具總動員》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在“皮克薩爾”向世人公布那天,喬布斯總資產已超過了12億美元。在喬布斯整個的奮鬥曆程中,他追求的是:積累資金,雇傭最優秀的人,向世界證明“皮克薩爾”是一個世界級的動畫片公司。同時,喬布斯又把“皮克薩爾”創造為一個具有一流工藝的計算機繪圖生產地,這在他創立“皮克薩爾”以前,就已經考慮到了。現在,喬布斯隻是義無反顧地把設想變成了現實。從喬布斯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喬布斯的成功是直接與他麵對和克服逆境的能力密切相關的,而這對其他許多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他們可能早早地就放棄了。
意誌堅定的震雄集團總裁蔣震
1973年中東爆發的石油危機,嚴重打擊了香港的各行各業,特別是塑膠業。當時,股票暴跌,物價飛漲,失業人數大增,小市民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天,一位蓬頭垢麵、油汙滿手的50歲男子,拖著疲乏的腳步,踏進旺角一個算命館。他明顯地受了很大的挫折,希望能獲這位相士指點迷津,得點鼓舞。誰知道,相士出口無情:
“你的命運,與富貴無緣。我看你還是安分地找一份工作,做個打工仔——你是不適宜自我創業的。”
換了另一個人,受了這種挫折之上的打擊,大多數會意誌消沉,一蹶不振。但這位已經50歲的落泊潦倒者,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與命運挑戰者,這位相士的話,反而激勵了他的鬥誌。他憑著超乎常人的信心與毅力,對抗厄運,在往後的創業路上,逆流而上,終於成就偉業。
1991年農曆年初二,在中東炮火彌漫之際,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辦了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煙花彙演。而這個“震雄集團”是第一個工業機構,來讚助巨大煙花彙演,它打破了曆年來類似彙演被商業機構壟斷的傳統。
“震雄”的創辦人,就是當年那位落泊者、向相士“下馬問前程”的中年人蔣震。
而蔣震重新振興的秘訣,就是信心加毅力。
1958年,蔣震憑著一點積蓄,與友人譚雄成立了一個小型的修理機械零件工場,而“震雄”就是取兩人的名字而成名。
可惜,由於他們資本有限,生產技術落後,生產的機器很快便遭到市場淘汰。合夥人譚雄見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從此,蔣震便單槍匹馬,獨資經營。
蔣震意誌堅決,不為所挫,仍然埋頭研究吹瓶機的製作與改善。每天花上近20小時在工廠,很多時候連家也不歸。
1965年,“震雄”推出了先進的螺絲直射注塑機,獲得中華廠商會第24屆工業展覽會“最新產品榮譽獎”。
之後,“震雄”不斷革新、不斷改良,業務由香港發展到世界各地;1971年,它成功研製香港首部全油壓增壓式四安士螺絲直射塑膠機,備受用戶讚揚,奠定了“震雄”的工業地位。
但是好景不長。1973年,中東爆發了對全球經濟災難性的石油危機。香港的塑膠業首當其中,單在1973年8月至10月期間,就有77家塑膠廠挨不下去而倒閉。
“震雄”欠下銀行200多萬,被銀行逼迫著要還款,蔣震與銀行交涉,獲準將存貨與機器出售,按月攤還欠款。
這個時期的蔣震,每日工作20小時,竭盡全力,去克服這個危機。結果,經過3個月之後,他償還了100多萬的債務。銀行見“震雄”信譽良好,便沒有進一步追討欠款,而“震雄”便因此得以休整,在經濟複蘇之後,有如它讚助彙演的煙花一般,一飛衝天,光芒璀璨。
現在,震雄集團的機械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它的營業額每年高達1億元,而雇用的員工有1400多名。
永不灰心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現在,我們都知道洛克菲勒是美國石油大王,但他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農夫,走投無路之時,曾經賣藥為生。
洛克菲勒少年時為人做雇工,每天賺3角7分錢。他把賺來的錢儲起來,有50美元;然後,他以年息7厘借給雇主,結果,發覺一年所得的利息等於他做10天的苦工。
“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定了日後的營運策略。”洛氏回憶說。“我決心要使錢成為我的奴隸,而不再做錢的奴隸。”
1859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發現有石油。洛克菲勒知道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努力研究,發明了提煉石油的方法。於是,他說服了一個有錢的人與他投資合夥,開創事業。
過了四年,公司的事業依然沒有起色,他們始終在艱苦的環境裏奮鬥,而洛克菲勒不斷地說:“隻要我們能埋頭苦幹,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不退縮、不灰心、永遠向前走,這就是洛克菲勒特有的性格。到了第五年,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終於獲得巨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