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16.《2008我讀的書》
《周易》
一向不敢讀《易》。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的不讀《易》,倒不是對孔子的話言聽計從,而是懵懵懂懂的不願意讀不想讀。可是去年和今年,忽然想讀《易》了。版本用的是周振甫的《周易譯注》,取其簡便,字體行款均適合閱讀。紙張也輕,可攜之舟車。順序先讀係辭,次讀象辭,再讀彖辭,又次文言,最後爻辭。等於倒著讀。主要讀白文,個別語詞參考周注,譯文則未及寓目。係辭上下傳,原來已經熟悉,但總有常讀常新之感。餘敦康先生近年治《易》有成,遇有難解處,則電話求教,彼此談而樂之。
《孟子》
《論語》和《孟子》是我童幼時念的書。《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念完,就是這《語》《孟》。兩廂比較更喜歡《論語》,字少好讀,背也容易。《孟子》黑壓壓一片一片的,先產生厭倦心理,常念不下去。雖也記住許多段落,終究引不起興趣。50年代之後,便與《語》、《孟》基本隔絕。《孟子見梁惠王》以及“魚我所欲”、“今夫奕之為數”等篇章中學課本裏有,屬單篇閱讀。大學古代文選文論課,再次接觸《語》《孟》,也僅限於詩論等一小部分,並未逐章通讀。1988年我提出小學應設《論語》選讀課,而未及《孟子》。平時給學生開書目,也常有《語》無《孟》。我對孟子的成見夠深的了。今年5月地震,想起了“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於是細細地讀了幾遍《孟子》。已往認為孟子的話說得太多,現在知道他麵對國君世人的置疑,無法不把問題講個周身透徹。於是開始親近孟子。儒家心性學說,孟子的論述大大向學理的深層走了。他相信道德理性的絕對價值。他是痛乎言之,不得不如是。所謂“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由於正研究宋儒的思想,孔、孟是宋儒直接承續的思想源頭,無意中閑適閱讀又和學理探求結合了起來。我用的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本,方便參酌《論語》,兼及《大學》《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