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絲綢之路上的賽馬大會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賽馬會,在全國藏區中獨樹一幟,為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增添了文化光彩。藏區是駿馬的故鄉。曆史上藏族“衣皮裘,食乳酪”,經營畜牧業,又十分崇尚武功和競爭,賽馬活動的產生也是十分自然的。關於賽馬會,在天祝藏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那時在唐朝,吐蕃讚普(王)鬆讚幹布統一了西藏高原之後,向唐太宗求婚。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鬆讚幹布,並在拉薩舉行了隆重的宴慶盛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活動,便是藏族群眾最喜歡的賽馬。鬆讚幹布第一次召來了阿裏三圍、衛藏四茹的最佳騎手和駿馬,進行激烈的競爭。沉浸在幸福和歡樂之中的鬆讚幹布也參加了賽馬,不過他隻得了第十三名,熱情洋溢的公主特意給鬆讚幹布的馬獻上一條哈達,表示敬意。從此,不僅留下了定期舉行賽馬會的習慣,而且名次選至前十三馬;在獎勵上,對十三馬重獎或多加一條哈達。這個美好的傳說是藏、漢友誼的曆史見證,也包含了對祖先的崇拜。關於賽馬會的來曆,天祝藏區還有兩種傳說。一是說,古時候,華熱(主要指今天祝藏區)有13位智勇雙全的弟兄,其中最小的弟弟更是才貌過人,品德高尚,武藝超眾。在一次保衛本土、抵禦敵人的戰鬥中,殺得敵人血流成河,遭到慘敗。他們誓死不降,壯烈犧牲,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死得十分悲壯,真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舉行賽馬會,獎勵前13名,以示敬仰,不忘先祖。二是說,古時候,雄獅大王格薩爾為了拯救被霍爾王搶去的愛妃珠姆,帶領13位大將和13萬兵馬,浩浩蕩蕩進擊霍爾,最後打垮了霍爾勁旅,救出了珠姆,並遷移來藏族人居住牧畜。事後,留下13位大將駐守,協助華熱王保衛家園,發展經濟,過著吉祥如意的生活。13位大將去世後,因勞苦功高,被供奉為13位戰神,每年舉行賽馬會祭祀戰神。在今藏族地區,還濃厚地存在著萬物有靈的觀念和傳下來的各種祭祀活動。其中祭祀山神或戰神為主要內容之一。在1958年前藏區尚有部落製度存在,今天祝就有44族。每一個部落或數個部落或某一片大區,整個華熱108個部落,都有自己信奉敬仰的山神,即保護神。祭祀時間,一般在春節和農曆五六月。尤其五六月間氣候溫暖,山清水秀,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牧民們也無大事,便騎馬聚在祭祀點附近紮起帳篷,支起炊具,有時延續達兩三天。祭祀後眾人飲酒唱歌,其間有好勝者要和別人比試一下自己的騎術和駿馬的優劣,慢慢使賽馬成為祭祀的一項活動。藏傳佛教形成後,尤其是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善規派),有自己最盛大的正月祈願大法會。法會期間,人們聚集在寺院拜佛,然後在寺院附近舉行賽馬活動。據說西漢時,武帝派大將霍去病出隴西,渡河湟,西逐諸羌,北卻匈奴,使河西走廊歸入中原版圖。此後,引進汗血馬,改良馬種。東晉時就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歌謠。所謂涼州大馬,主要指天祝地區產的馬匹。唐朝時,涼州設馬政,專飼軍馬。宋朝西北馬匹的來源,主要為涼州六穀蕃部(今天祝),設茶馬互市,以茶換馬,形成貿易集市,今天祝岔口驛二月二走馬會於此時形成,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了。鑒於馬在曆史上的功勳,有的天祝藏族血親部落,將馬作為感生物,即圖騰。部落群眾把馬的形象刻畫在氏族的旗幟或祭器上,作為本族的徽號和名稱(即姓氏)。為了繁榮本族,發展馬匹,也舉行賽馬會。這個以白馬長翅為圖騰的部落,忌諱黑馬奪去第一名。馬匹中有神馬,在鬃毛、額毛掛有五色布條,不得勞役,直至老死。天祝的賽馬會比其他藏區賽馬會內容更顯得豐富,不僅有奔馬;還有全藏區最獨特的走馬比賽。賽馬會一般三至五天,也有七天的。賽馬會期間又是物資交流會,有來自本省及青海、陝西、內蒙古等地的“馬客”、遊客、商賈。解放後,增加了體育比賽、文藝演出、軍事表演及各種展覽等活動。天祝規模最大的賽馬會是每年8月1日在紮西秀龍灘舉行的賽馬會。這一天是縣慶日,由縣人民政府主辦。當天,飾有民族風格圖案的白色帳篷星羅棋布,似點綴在碧毯上的白珍珠,格外醒目。整個草灘變成了一座帳篷城市,一條條帳篷大街分成商業區、飲食區、文體區、交易區等。各民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麵八方擁向會場。奔馬比賽十分緊張。數十匹甚至數百匹馬聚集在起跑線上,信號一響,騎手便揮鞭催馬,衝向前去。馬蹄聲如雷霆轟鳴。人群中發出歡呼聲,整個會場如大海翻波。一匹匹馬爭先恐後,直衝終點。其距離約7.5公裏。最後,按傳統習慣取前13名獎勵,同時給13名馬多加一條哈達。親友們也掛紅,獻哈達,送茶磚,馬的主人給恭喜者每人敬三杯酒後,請至帳篷招待。走馬比賽又是一番情景。數百匹走馬分成成年馬組、馬駒組比賽,這兩組又分成若幹小組,按預賽、半複賽、複賽、半決賽、決賽進行,距離200米左右。所謂走馬,是以對側步高速行走,和跑馬的交替步高速奔跑截然不同。走馬比賽要看走馬的走法(姿勢)、速度、耐力等。要在這幾個方麵取勝,不僅馬要好,而且騎手的騎術亦十分重要。當信號發出後,騎手扯扯韁繩,吆喝一聲,用腳蹬稍擊馬肚,馬便迅速進入競爭狀態。騎手隨著馬的晃動節奏搖擺腰肢,使人馬動作統一、和諧,飛步向前,衝出終點。這樣一組又一組,經過三五天的艱苦比賽,才能決出前13名。賽馬會是繼春節後的又一大節日。屆時人們縫製新衣,炸油果,磨炒麵,宰牛殺羊,其氣氛不亞於春節。除縣辦、鄉辦賽馬會外,其餘賽馬會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性質的宗教活動。祭山神時,煨起鬆柏枝的煙火,上投供品、風馬紙,吹起白海螺,由僧人誦經,最後插箭,眾呼諸神萬歲。每一處祭山神地,都有敖包,藏族稱拉什則,具有鎮邪、佑助作用。據藏文史書記載,遠在2000年前就已存在這種活動,是祭神靈、祖先,紀念英雄和圖騰崇拜的綜合的原始苯教儀式,後被佛教吸收,延續至今。賽馬會是藏族群眾十分喜歡的節日活動。它不僅是賽馬活動,而且有馬術表演,如馬上打靶、馬上射箭、飛馬拾物、蹬裏藏身、馬上站立等項目。隨著歲月的流逝,宗教儀式將會變得簡單,甚至消失,但作為賽馬,還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