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順治帝出家之謎(2 / 2)

對此,著於康熙十九年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說:“玉林琇二次到京(時為順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為十五年),聞其徒茚溪森為上剃發,即使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發,乃止。”而《玉林年譜》則載:“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世祖(順治)就見丈室,相視而笑。”順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願,經玉林琇力勸,順治才作罷。所謂“相視而笑”,則是因為一個光頭皇帝見到一個光頭和尚的緣故,因為順治雖允蓄發,此時尚未長起,便覺可笑。在《湯若望回憶錄》內有這樣一段話:“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托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發削去,如果沒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後和若望加以阻止時,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以上幾則史料表明,順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間,清帝順治決意出家,並剃了頭發,但出家未遂。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順治因患天花病死在養心殿,距董妃之死僅半年。二月初二日,順治梓宮移至景山壽皇殿,停放百日之後於四月十七日,由與順治關係密切的高僧茚溪森主持,在壽皇殿前焚燒火化。第二年五月,順治的“寶宮”——骨灰壇,由輔政大臣等護送,與董妃的“寶宮”(董妃於死後“三七”火化)一同葬入遵化清孝陵。

關於順治火化,首先,《清聖祖實錄》載:順治十八年(1661)四月十七日,“上(指康熙)詣世祖章皇帝(即順治)梓宮前,行百日致祭禮。”康熙元年正月初七日,“上詣世祖章皇帝寶宮前,行期所致祭禮。”“康熙二年四月辛酉,奉移世祖章皇帝寶宮往孝陵。”這裏,康熙所祭者分別為“梓宮”和“寶宮”,從中可知寶宮所藏已非梓宮原來之屍體,而是屍體焚化後的骨灰。所謂寶宮,其實就是一個骨灰罐。《五燈全書》引“茚溪語錄”,其中有“世祖遺詔召師,至景山壽皇殿秉炬”之語,即指茚溪森主持火化,他是四月十六日到京的。“茚溪語錄”還有他當時為順治秉炬的一偈是:“釋迦涅槃,人天齊語,先帝火化,更進一步,大眾會麼?壽皇殿前,官馬大路。”

由此可斷定,順治死後火化毫無疑問,這也就證明了他未曾出家。至於清朝帝王中為何隻有順治火化,是因當時才入關十幾年,仍遵循滿族故土先祖火化之舊俗。抑或是因順治好佛,而僧人圓寂後需火化,故清廷為這位“行癡”皇帝舉行了佛法所崇的火葬葬儀,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這裏姑且不論。目前清史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順治確實信佛、好佛,也有出家的念頭,但正如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說:“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