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偉大的山——格聶山(1 / 3)

第七章 偉大的山——格聶山

“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形容這座高大的山峰,在這裏可以體會到藏族人民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稱之為聖山……”

理塘處於川、滇、藏以及香格裏拉生態區域的中心位置,不僅有國道318線橫貫全境,還有連接青海、雲南的省道217線交彙於此。交通的方便,使這座“祥瑞寶地”自古以來就是茶馬互市、商賈雲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為長江上遊第一道重要生態屏障。

理塘境內分布有我國乃至世界最典型的冰帽,其美麗壯觀的雄姿令人讚歎;分布有我國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高山湖泊區——理塘、稻城海子山;我國最美的草原、川西草原的核心——勒通草原和毛埡草原;還矗立著一座偉大的神山——格聶神山。

1877年,旅行家William

Gill第一次看到了格聶峰,激動不已,他被如此高大而巍峨的雪峰所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形容這座高大的山峰,在這裏可以體會到藏族人民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稱之為聖山……”

1879年,匈牙利伯爵BelaSzechenyi和GustavKreitner也看到了這座山,稱為“Kangboune”,並測量其高度為8100米。

對於藏傳佛教信徒來說,格聶山是一個可以轉識成智的聖山;對於普通旅遊者來說,在山下徜徉並眺望雪峰,會使心靈得到感化、從精神上獲得美的熏陶,讓自己高雅起來。

格聶山又稱“崗波貢嘎”或者“崗波聖地”。其主峰海拔高度6224米,為康南第一峰,藏地神山中的“第十三女神”;藏地三大苦修地之一、佛教第24座聖地之一。2600年前,釋迦牟尼曾預言:“在崗波紮(崗波聖地)那無比神奇、美妙和令人驚歎的地方,未來將成為人們向往的香巴拉(意為聖者觀音菩薩的殊勝之地)聖地。”公元六世紀,苯波教在格聶神山第一次創建了苯波寺廟。公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士與空行母益西措吉赴崗波聖地(格聶神山),將20種密宗、秘訣隱埋於此,為這裏增添了更為濃鬱而神秘的佛教色彩,吸引著更多的人來此朝聖。公元1164年,藏傳佛教噶舉派杜鬆欽巴修建了冷穀寺。與此同時,藏傳佛教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曾先後建有20餘座寺廟。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隨著歲月的蹉跎,目前僅存冷穀寺、庫爾寺和絨須寺。

格聶山自然生態區坐落在理塘西南部章納和喇嘛埡兩個鄉境內,距縣城90公裏,麵積達800平方公裏,由冷龍溝、熱梯溝、肖紮溝、克麥隆溝、仲拿溝、仲呷溝、庫日溝以及哈熱溝等八條溝構成,相傳山上有格薩爾的試劍石、有格薩爾愛妃珠牡搭建帳篷的遺跡;有格薩爾的坐騎留下的蹄跡印以及他使用過的石器餐具。岩石上還有天然生成的觀世音菩薩“六字真言”的第一個字“嗡”。格聶山自然生態區是一個集雪山冰峰、峽穀溪流、溫泉瀑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珍稀野生動物、曆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以及藏族風情為一體的自然生態文化民俗區域。

她的美麗與魅力在於原生態、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說,她原本就是一處神聖的殿堂,是屹立於康區的香格裏拉。

當看到乃幹多時,我眼前倏地一亮,心裏頓時充滿感慨。奇怪!這座神山腳下的藏寨,竟像一把能敲響某種共鳴之鍾的錘子,讓我們的心緒振奮起來,忘卻了疲勞與辛苦,體驗到了那種精神上的愉悅——這個世界真的是存在世外桃源!乃幹多,是格聶景區唯一的藏寨,也是格聶神山之行首先到達的地方。

乃多,藏語意為神山腳下聖潔的村莊。

乃幹多有著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人們穿著傳統的服飾,沿襲著古樸的民風民俗,這些與青綠欲黃的青稞田、嫋嫋炊煙、悠閑吃草的牛羊和駿馬、河水小橋立體交叉組合成一幅鮮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村子四周青山綠水、犛牛成群、寧靜怡適,好不愜意!偶有誰家的藏獒倏地從一所院子的門裏鑽出,懶懶地朝我們這些生人狠狠盯上幾大眼,就又把注意力瞥向別處。好像是在說,你們這號人呀,我可見得多啦!閑得沒事兒,瞎逛個啥勁?而在我們眼裏,看到的隻是藏獒的表象,壓根兒猜不透它脯子裏是礁石還是暗流。它的出現令我們麵麵相覷,駐足不敢向前邁動半步。就在這時,藏獒的主人強巴快步出來相迎。他一邊嗬斥那隻藏獒,令它回到院子裏,老老實實呆在那兒,一邊用生硬的普通話對我們說:“進來、進來吧,它是不會咬尊貴的客人。”

與所有的藏式房屋一樣,強巴家的房子也是平頂的。房頂一角會有一個燒香、煨桑的葫蘆形香爐,打濕的鬆枝和香柏葉在慢慢燃著,嫋嫋青煙繚繞在村寨上空,微風輕拂,房前屋後一條條經幡隨之飄動——風也是會傳送經文的。

強巴家的房子和其他藏式房屋一樣,門窗外框形狀大都上小下大呈錐形,並塗以重彩。或黑色,或絳紅色,給人以沉穩的感覺。

在藏地,藏民家最好的房間,通常就是經堂。經堂建築、裝飾上都會創造出那種獨具匠心的民族特色。與藏房的外觀相比,強巴家的經堂富麗堂皇,除開那些大大小小銅鎦金佛像、各種形狀的裝酥油茶的銅壺、轉經輪和酥油桶外,經堂正中一尊菩薩像下麵,安放著一隻精致的銅盤,銅盤裏供奉有青稞、大豆、高粱、薏米、小米等穀物。強巴說,乃幹多藏寨幾乎家家都在經堂裏供奉五穀。

我明白,一個真正奉五穀為神明的民族,一定是勤勞的、樂觀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民族。

太陽重重地落下,餘暉濺及四周,浸染出一大片殷紅。此時的乃幹多真是有著不能言表的大美。這種大美或許隻有藏地才會產生。不一會兒,日落月起,柔和的月光灑滿草地,藏寨所有的物體都像是披上了一層輕紗,顯得更加寧和、空寥和美麗。世界變得如此寧靜,連小鳥的聲音都聽不見。

乃幹多的篝火晚會開始了,從樹林的口中飛出悠遠洗煉的山歌:“一樹看二景,梅樹最能行;夏天新綠陰,冬來嫩黃瑩。一村看八景,乃幹最能行;牛羊駿馬民風樸,青稞綠草托雪峰。”

周圍是曠野,聲浪沒有阻礙,像擴了音一樣,一波一波傳到很遠的地方。伴著歌聲,人們開始跳起弦子和鍋莊。

強巴不僅善歌而且善舞,能把弦子跳得風車鬥轉。慢步、快步、退步旋轉、單腿跳躍各種步伐輪番上演,步步踩在點子上,顯示出一個行家裏手、一個藏族弦子舞者高超的技藝。

鍋莊、弦子是茶馬古道文化的重要內容,茶馬古道是一部史詩。千百年來,青藏高原和內地之間就存在著這條漢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既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峻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傳播的文明古道,也是完全用人工和馬的腳力踩出來的艱辛之道。背夫、馬幫、茶商和犛牛幫,當我們回望茶馬古道悠久的曆史時,我們似乎看到了他們踽踽前行的身影。正是他們因地製宜出現在不同路段、以接力賽一樣的執著和艱辛奔走,才譜寫出千年茶馬古道的古老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