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是植物中的佼佼者,它可以結出鮮美可口的果實供人食用,為人造福。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它成了人類貪欲的犧牲品。相反,老榆樹因為平凡,因為默默無聞,才得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從而四季長青。
有時,出色的才能如果太過招搖,反而會給人帶來禍患。
沙漠裏的電話鈴聲
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在沙漠裏安裝了一部公用電話。其初衷當然是為了那些偶爾經過的人,可以使用它來接通城市,以滿足物質的、心理的種種需求甚至援救,而決不會是相反的情形。但後來有人打過來電話,打過來找誰呢?有誰會傻傻地在沙漠裏等一個電話呢?
住得離這部公用電話最近的人名叫查理,他家離電話亭約10公裏,有一天他經過這兒,聽見電話鈴在響……那個人顯然是撥錯號了,但他與接聽電話的查理聊了一會兒,聊得挺愉快。
後來查理經過時,隻要聽到電話鈴聲在響,就去接聽,他和每個打進電話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心裏不免奇怪,自己與那些人素不相識,他們都是來找誰的呢?查理更想不到的是,這個電話號碼如今已被張貼到互聯網上,很多人都在撥打它。結果,那頭電話鈴聲整天響個不停,這頭撥號時常遭遇忙音。
查理當然不知道,對於城市人,這電話還真有點類似心理熱線的作用。身居鬧市的他們憑借一根電話線接通了一片空曠,如果正好查理來接,他們可以聆聽那寂靜無邊的美妙聲響,如果沒人接聽,就正好證實了那裏空無一人。他們隻是想找一處空曠,一處可供心靈迷失片刻的地方。為了找一處空曠,人們爭無恐後,你推我擠。
龍門那一端
鯉魚跳了一輩子也沒有跳過龍門,但它還是不甘心。老了,跳不動了,他便伏在一旁看其他後來者跳龍門,一直看了兩千多年,沒有一條鯉魚跳過龍門。於是,許多條幾乎成了精的老鯉魚湊在一起討論。
有的說:“問題出在我們走錯了路線,認錯了地方。”
有的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龍門。”
有的說:“因為我們都是蠢材笨蛋!”
終於有一個聰明的說:“即使跳過龍門,說不定那邊就是地獄,不如勸阻後來者不要跳了,在現實中快快樂樂地生活。”
鯉魚為了“跳龍門”這一偉大理想,前仆後繼,一直跳了兩千多年。至於龍門那端究竟是什麼,他們早已不加考慮,或者已經忘記了。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即便鯉魚跳過了龍門,也不一定會變成一條龍,甚至有可能就此跳進了沸騰的油鍋。
為了那些完全無法預知的未來和虛幻縹緲的夢想而窮盡畢生精力,值得嗎?
海鷗飛走了
東海島國是海鷗祖祖輩輩冬春之際棲息的理想之地,因為這裏不僅氣候溫暖而且魚蟲豐盛。一天,東海島國的國王看著海島上的海鷗,心想,海鷗的肉要是能吃,往後舉國上下的臣民就是天天吃也吃不盡,於是國王下令先捉一隻海鷗嚐嚐。鷗鳥能飛,能跳,能入水,不是那麼好捉的,士兵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捉到了一隻。禦廚為國王做了一碗可口的三鮮海鷗湯,國王吃後高興得下令次日再做。誰知第二天,島上的海鷗竟走得一隻也沒有了。多少年過去了,島上再也沒有來過一隻海鷗。
國王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欲而鑄成了大錯,鳥兒們少了一塊理想的樂土,而這片海島從此也變得淒清荒涼。
迫害在聰明的海鷗身上隻能發生一次,而更為聰明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奉勸那些懷有害人之心者盡早收起邪念,也奉勸那些曾遭人陷害者,請學學海鷗的敏感和警惕。
兩個攀登者
甲乙兩人去攀登一座大山,到半山腰時,汗水已把衣服浸濕了,這時他們發現有座涼亭,便進去休息。在陣陣涼風中,他們感到格外舒服,於是甲再也不願走了,對乙說:“攀到了頂峰,又有什麼好處?得忍受很多辛若,花費很多力氣,我不上去了。”乙說:“不是講好了要登上頂峰麼?”“算了吧,這裏的風景很好,我滿足了。”甲坐著,一動也不動,乙隻好一個人繼續往上攀登。他又流了一身汗,終於到達了頂峰,看到了比在山腰所看到的更加壯麗的風景。
對於真正的攀登者來說,不能到達頂峰的攀登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登高的實質就在於享受那一刻極目絕頂的快樂,這是那些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能得到的滿足。
陶醉於一滴水的美麗,就不可能目睹大海的壯觀。
鳥兒的戀情
一隻自由的鳥愛上了一隻馴養的鳥,有一天他飛到她的籠子旁:“啊,親愛的!讓我們飛到林中去吧。”
籠中的鳥低聲說:“到這裏來吧,我們倆住在籠裏。”
自由的鳥說:“在柵欄中間,哪有展翅的餘地呢?”
“可憐啊,”籠中的鳥說,“在天空中我不曉得到哪裏去棲息。”
自由的鳥叫道:“我的寶貝,唱起森林之歌吧。”
籠中的鳥說:“坐在我旁邊吧,我要教你說學者的語言。”
自由的鳥說:“不,不!歌曲是不能傳授的。”
籠中的鳥說:“可憐的我啊,我不會唱森林之歌。”
他們的愛情因渴望而更加熱烈,但是他們永遠不能比翼雙飛,永遠隻能隔欄相望,他們在依戀中振翼,唱道:“靠近些吧,我的愛!”
自由的鳥叫喚說:“這是做不到的,我怕這籠子的緊閉的門。”
籠裏的鳥低聲說:“我的翅膀是無力的,而且已經死去了。”
兩隻彼此相戀的鳥兒因為一欄之隔而永遠不能比翼雙飛,其實真正隔開他們的並不是那道有形的柵欄,而是彼此心裏那無法逾越的鴻溝。自由和安逸,飄泊與安定,他們因夢想不同而永遠不能走到一起。
選擇那些與你的眼睛看著同一個方向的人做你的伴侶或朋友,夢想和現實才有調和的可能。
電話的功勞
有三個人一起被關進了監牢。獄長答應滿足他們每人一個要求,美國人實際,要了三盒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卻要了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子裏都塞滿了雪茄,一邊大喊著:“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孩子,身邊的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孩子。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地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所以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則幽默的故事並不是對哪個民族有任何惡意,它隻是戲劇化地展示了猶太人的智慧和遠見,也從一個側麵告訴我們,在這個信息社會,與外界的溝通是多麼重要,即便在監獄那樣的環境裏,隻要這根線不斷,一切就都有希望。
佛祖分工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彌勒佛,滿臉堆笑地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頭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著不同的寺廟。
彌勒佛雖然熱情快樂,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無法好好地管理賬務,所以財務上經常入不敷出。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沉著臉,太過古板、嚴肅,搞得進香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迎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斤兩必爭,就讓他掌管財務,以做到萬無一失。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下,廟裏一派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的景象。
佛祖不愧是佛祖,他的安排巧妙地把二人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了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世間萬物好壞之別本來很小,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即便在現代人的眼中,佛祖都可稱得上一個頂尖級的管理大師。
願望,應在今生實現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從認識的那一天起,彼此就說不出地欣賞,成了好朋友。那時,他們還在高中,接著就上大學、讀研究生、參加工作。這時,八年已經過去,友情沒有一丁點兒淡漠,然而,也僅此而已。
之後,他們各自去談戀愛,她有了男朋友,他也有了女朋友。四個人很要好,常在一起玩,笑稱彼此都是“性情中人”。
有一天,這個男孩和這個女孩談論起一個話題,如果有來世的話,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來世願做男孩還是女孩?照例是爭得沒完沒了,女孩子還是要做女孩,男孩子呢,還是要做男孩。他說:“來世我不能不做男孩,因為,我要娶你。”又淡淡一笑。女孩子像釘住似地呆在那裏,心裏恍恍惚惚的--她從來不知道他是愛她的啊!知道了又能怎樣?錯過了已難回頭。
這個故事聽來總令人有點惋惜。若真愛,為什麼不努力試著去爭一爭?卻偏又推到來世。再一想,怕是還沒有愛到深處。其實,今生的願望,應舍了命地讓它在今生實現才是,則來世哪怕是一朵薔薇,一隻夏蟬,甚至僅僅是一滴朝露,也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