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武說到這裏,停了一會兒。
“還有第二個故事,原本是不該與諸位說起……”
“這次說的是朕的心得……”
“……朕小的時候啊,是江寧城裏一個閑散王爺的兒子,得皇姐管得嚴,從小沒染上什麼太大的陋習,但老實說,倒也沒有擔過太多的期待,走雞鬥狗固然不行,詩文算術,也總是學不好。當時有許多人下過判詞,說朕是中人之姿……”
“……中人之姿也挺好嘛,一個小王爺,將來也不必擔太大的責任。可慢慢的,責任還是來了,父王成了父皇,我成了太子,中原淪陷、退守臨安……”
“……朕還是太子之時,趕鴨子上架,操持軍務……諸位知道數十萬大軍堆壘爭鋒時的感覺嗎?成千上萬的人就那樣死了,血流成河。朕不會打仗,哪怕一直告訴自己,國仇家恨,可站在戰場上,隨時會死,你的心裏,仍然會害怕……”
“……你們知道,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害怕的嗎?”
君武的目光望著下方的眾人。
“……鎮守長江時,仗打得很不好,朕騎著馬,到處去鼓勵戰士不要潰敗,後來一支箭突然射過來,紮進肚子裏,就是……這裏。”
他伸出手指,緩緩的點了點肚子上的一個位置。
“……從那次以後,朕無論是上戰場、還是做點其他的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就再也不害怕了。朕在江寧城外帶兵衝過女真人的軍陣,到了福州,也大大小小的打過兩場仗,你們都知道……朕不能說自己是雄才大略的開拓君主,許多事,能不能成,咱們要做過才知道。可若真是給朕一個小家族,無論是開拓還是守成,朕倒真是有點自信……”
君武自顧自地笑了笑。
“今日說的兩件事情啊,都有些凶,但是朕還年輕,就是這樣的人,還請諸位要諒解……這兩件事,說的究竟是什麼呢?說一個大宗族,要延續、要興盛,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不是鑽營也不是關係,歸根結底,要的是能夠成才的年輕人……”
“我們當中的許多宗族,在第一代啊,都是在摸爬滾打中廝殺出來的。可是上一代吃了苦受了累,就開始溺愛第二代,然後到了第三代,從開始更是打不得罵不得了,家有萬貫,孩子不成才,到祖輩死了以後,沒了頂梁柱,也遲早散個幹淨。所謂的富不過三代,大多也是由此而來……”
“今日來到這裏的諸位,我知道,都是頗不容易的當家人。你們想要給孩子蔭補個官位,想要拿點權力,在這本子上記錄的點點滴滴,朕看了,其實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你們家中的孩子,是不是也已經開始溺愛了、做不得事了,又或者……看起來隻是中人之姿,因而讓諸位每日操心呢?”
他看著下方眾人眼中的變化,歎了口氣。
“……朕方才說的兩個故事,其實都是因此而來的感慨……諸位啊,其實許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知道各個大族大戶啊,若是誰家中出了個會讀書的孩子,出了個大天才,那是舉族都能為之欣喜、自豪的事情,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孩子,將來就能夠保一族的興旺。可是啊,人的成才,莫非真的就隻能看著天才嗎?”
“……不說朕,就說左家的人,他們是天才嗎?其實都不是……左公當年自左家的主支、旁係中挑選孩子,其最大的標準不是這個孩子有多聰明,而是有沒有那種能夠吃苦的孩童,他將一百二十七名孩子扔到黑旗,剩下三十七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諸位,如今如果把諸位看到的各種天才拿出來跟這些左家人打擂台,沒有什麼天才,能夠勝過他們……”
“……朕來時便說了,一人的婚姻,是一件小事。”君武頓了頓,“但是天下人的願望,是一件大事……皇姐將這份冊子送進宮,我看過之後,能夠察覺出來諸位的不易啊,諸位想要讓家族有個好的將來,想要家中孩子有個平穩的路子,為此,許多人真的是把能拿的都拿出來了……”
“……可是啊,選幾個妃子的事情,即便真是賣官鬻爵,諸位當中,能心滿意足的又能有幾人?諸位為此事能拿出這些東西,足可見與我武朝休戚與共的拳拳之心,這份心意,朕不願你們任何一個人落空。於是這幾日,朕與幾位老大人又細細商議了,終於決定了,為諸位在武備學堂之中,再開一次恩舉……”
“……諸位家中,能有少年英傑,又或是有能吃苦耐勞的孩子的,送到朕這裏來吧……朕無法承諾他們眼前的富貴,但朕會安排李光、李頻、左文懷等最好的老師為他們施教,朕會安排他們到最艱難的環境裏去曆練,朕會讓他們成為有用的人,然後委他們以重任,將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會成為你們家裏,真正的頂梁柱!”
“……朕自繼位之後,知道外頭一直存在幾樁公議。一是說朕厲行改革,不聽任何人的勸,是個獨夫;二是說朕好任用毫無背景的書生,而不願意任用任何世家大族,不願意分權……其實天下是朕的天下,諸位是朕的子民,哪有什麼士族與普通人的區別?普通人當了官,自然慢慢變成士族,士族若能替朕管理好地方,朕又何必用個愣頭青?”
“……國事維艱,朕其實求才若渴。可到底什麼是人才?因為姻親的關係,將你們家中的孩子補個恩蔭?授個官?保他們一世平安?但在這方麵,不瞞你說,朕很苛刻。可朕相信,即便將普通的人放到火裏去煉,也一定會有精鐵出世,朕也知道,你們對家族延續、壯大的期待,也一定是放在這樣的精鐵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