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坦克來自於燈塔的早期設計,她在設計中加入了行駛蓄能,刹車充電的概念,這是人類設計師想不到的,她的設計思想有一些部分可以捕捉到的,就是很小的冗餘,無論是火力、動力還是裝甲防護。比如根據戰場統計數據而為馬克IV安裝的非常薄的裝甲,實際上60毫米裝甲可以適應戰場上80%情況,重量增加5倍的300毫米厚裝甲隻能多應對7%的情況。她將一切都計算的極致。至少在武器設計上,她沒有美學和藝術的追求,隻有交換比的合理推定。”
————武器設計師邁克爾華倫
凱爾不知道李小廣和他的上級是怎麼做到的,實際上他已經有些失望了。隻要再有敵人的一支兵力靠近,哪怕是幾台馬克IV,他都已經很難應付了,雖然電容存電還在繼續,但是速度降低了很多,顯然剛才被漂雷攻擊的時候,哪裏被打壞了。如果不是背靠大門,機甲幾乎站立不起來。
現在他必須抖擻起精神,利用最後的動力,將機甲從大門上移動開。以免沉重的機甲,壓製住大門,使得它開不開,或者門打開後,自己仰麵倒下去,反而堵住其餘人馬的通道。
人型機甲奮力向前跨出一步,在指揮艙內一片警報聲中,試圖穩住重心,這使得積蓄的電力再動態平衡方麵,迅速消耗,好在幾秒鍾後,穩住了。巨大的轟鳴聲中,凱爾背後的大門,緩緩打開所有的門栓,然後向上開啟。
大門外的戰俘們,也已經急不可耐,一小時前,他們甚至開始商議,如果等不到大門打開,就從山巔爬過去,當然如果那樣做,勢必導致重武器的損失。僅憑散亂的步兵衝過去,顯然對戰局不會有決定性的作用。
疲憊的機甲幾乎耗盡了動力,停在了那裏。在他身後,金屬門緩緩升起。
桑切斯的摩托化步兵,幾乎在大門打開不到2米高的時候,就蜂擁而入了。
按照原來的設定,這些輪式偵察車輛將第一批衝進來,與殘存敵人交戰,並控製通道。但是他們衝進來後卻沒有看到敵人的反擊,於是沿著隧道向下一目標——出口前進。他們距離逃脫這座牢籠,隻剩下最後一步了。
這裏的戰俘從來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曆(被俘後),他們與沃爾夫投送的各種兵器間的作戰,都是小規模分隊交火。並且燈塔也從未將有指揮大軍經驗的,上校軍銜以上的戰俘,扔進過戰俘營。盡管在過去十年的戰爭中,燈塔至少俘虜了2500名人類將領,但是這些人的去向一直不為人知。可能被燈塔關在了另一個地方,或者用於了多種凶多吉少的研究。
但是這裏的部隊,仍然長期謀劃了這次需要高度協同的攻擊,預演了各種可能性,至少凱爾群裏有一個七八人的小組,一直在研究突破這座大門後的各種情況。
大門,仍然不是唯一的阻礙,隨後還將麵對十公裏長的狹窄隧道。敵人可能堵塞隧道,或者在通道兩側製高點上布置火力。凱爾的小組沒有足夠的計算機算例來模擬,隻能通過人類的直覺來進行判斷,而在人類與AI的戰爭中,人類直覺一直是至敗的最主要因素。這裏的每一個人也都是因為敵人的算力優勢,而成為階下囚。不過在別無他途的情況下,這項靠直覺製定方案的工作一直在艱難地持續。
現在按照當初的預設情景,輕裝甲與火力的輪式車輛,被布置在了整個攻擊線的鋒芒上,為的是這些車輛較快的速度和較好的射擊仰角,當然最大的意義在於,或許可以借助其速度,在敵人調集兵力前,就衝出隧道。這當然是一次賭博,因為很容易想到,隧道內兵力不能展開,敵人可以用很少的兵力堵住他們,而讓整個縱隊如同一條僵硬的蛇一樣無法前進。
小型的防地雷車和越野車,甚至摩托車,成為這支洪流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武器,都是燈塔在曆次戰役,俘獲的人類裝備中狀態較好的,她拿來提供給戰俘們,測試自己的兵器和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