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4章 裝甲工程兵(1 / 2)

“複製人的自我懷疑,可能集體發生,通過誘導方式。這是燈塔始料未及的。”

———《複製人生理及心理初探》作者林慕白

張尋寧從後麵閃出,對著兩台扭捏前行的機器人開火。輕易將其打成碎片。這支槍,完全沒讓他失望。他拉開槍機,可以看到裏麵的晶體,顏色變得更深了一些。

地麵再次劇烈地左右搖晃起來,這次持續時間很長,似乎整個基地,掙紮著想要脫離地麵。

張尋寧站立不穩,根本無法前行。他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看了看表,奇怪的地震,可能與林司令的登陸有關。按照他的估算,第一批部隊,可能就在淩晨時分上岸,為裝甲部隊登陸,做前期準備,現在時時候不多了。

舟山以西海麵上,幾十隻衝鋒舟正在快速逼近攤頭。如張尋寧所預料,林司令的最後決心已經下達,現在他要將第一批特種人員送上去。

當然還不是主要進攻兵力,而是空中突擊部隊和工兵。突擊旅由直升機運載,此時還在空中,等待空襲評估。裝甲工程兵,則先行上岸。他們的任務,是為坦克開辟通道。

燈塔在岸灘上布置了被稱作“海螃蟹”的自控地雷,那可不是中國軍隊使用的那種依靠觸發或者簡單磁引信的武器,而是一種會根據態勢、敵情,自行更換陣地,自行靠近目標的鬼東西;必須非常專業的工程兵才能解決它們。

早十幾年,裝甲工程兵,還隻是負擔修路架橋的工作,但是現在裝甲工程兵非但是戰鬥單位,還是突擊矛頭。

很多年前,基於對燈塔武器的研究,普通單兵加上動力裝甲,成為了未來超級士兵的一種研究方向,但是如同一切新軍事變革的起始階段,發展脈絡任然是不清的,而可以借鑒的,隻有燈塔。在技術圈,保守勢力總是很強大,且對潮流有天生的畏懼。

最終,這種組合並沒有在所有步兵中展開,理由是實戰效能還有待實戰檢驗。唯獨工程兵在這一輪技術浪潮中,走到前麵,因為工程兵需要大量負重,以及必要的裝甲防護。最終,前線指揮官發現,這些兵力非常有用,而裝甲工兵的任務,也不斷地拓展和延伸,最終成為了進攻兵力。

現在,這些工兵們,必須在坦克上岸之前,在灘頭和碉堡群廢墟間,建立通道,而選擇的進攻時間,在東麵太陽升起,這樣就可以避免日光,幹擾夜視儀。

灘頭後麵上的火力,向他們密集開火。

林司令員的登陸場選擇的太過理想化,他在31個預設登陸場中,選擇了水文、地理、寬度、縱深等條件匹配後,最佳的6個,是人就能猜到進攻會在這裏,更何況對手不是人了。現在的登陸部隊,就必須承受麵對瘋狂反撲的火力。

盡管空軍已經提前摧毀了沿岸碉堡群,但是那些巨大的斷垣殘壁,仍然成為了馬克IV極佳的掩護。它們從地下掩體走出來,開始了拚死的阻擊。

敵人反擊比預料的猛烈,身穿外骨骼的工程兵,從衝鋒舟兩側翻身下船。然後必須在水中,完成翻轉,穩穩站立到海底。

雖然重心幫助工兵們完成這個動作,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如果在海底跌倒,這部436行動力裝甲,就很難獨自站起來。他們穿著的436型動力裝甲,仿製自燈塔最原始的LM601型,可使用的助力關節更少,很多反關節動作(比如向後支撐身體),不能再液壓助力條件下完成。

士兵們在水中使用氧氣瓶呼吸,然後一步一步行走上岸。瓦礫後麵的馬克IV,此時正集中攻擊小船,不太注意從水裏冒出來的散兵。

上等兵肖勇踩著沉重的步伐,在海底行走。他是第一次參加戰鬥,沒想到就輪到了反攻。他左右轉頭,觀察戰友們的位置。根據預先上級的交代,所有人必須盡量散開,避免集群上岸,那樣容易被馬克IV當成優先目標。

微光夜視儀在水底的能見度,不超過20米。敵人的迫擊炮彈不間斷落在水中,攪起泥沙,使得這個理論能見度,大打折扣。

一條機器鯊魚,從他邊上遊過,不知道什麼沒有選擇他,而奮力拍動尾巴,轉向遠端的四級軍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