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章 翻桌(1 / 2)

“合眾國作為民主的燈塔,應該照耀全世界。”

—————喬治。布什

“燈塔”具有可怕的學習和應變能力,無論在戰術對抗,還是戰略層麵運籌中,隨時都在進行遠期預測。簡單說,任何重複性的戰術,對它們都沒有效果。

所以這次,中國軍隊實施了一套新戰術。

這套戰術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翻桌”。

這個古怪的名字,是由頗通東方謀略的中情局前局長,奧爾森科克想出來的。當然不是隨性亂起,這個名字具有一定的隱含意味。用科克的話說,當臭棋簍子麵對一名具備碾壓優勢的高手,對手甚至可以在沒有車馬炮的情況下,僅依靠運籌獲勝;這樣的時刻,掀翻棋桌,才是最佳策略。

所有的進攻都隻是佯攻。目的在於破壞個別傳感器,並不能完全遏製燈塔反製。雖然至今,仍然不知道燈塔決策方式,但是很顯然其諳熟於所有已知套路,即使是帶有一定盲目性的反擊,也是深度學習的產物,勢必是高效的。

一架高速戰鬥機,從北方迅速逼近,避開了已探測到地麵雷達的主瓣方向,它要進行一次橫貫舟山全島的偵察飛行,偵察島上敵人最近半年的部署情況,尤其是找到那部,讓指揮部如鯁在喉的大型搜索雷達,以及它每每能避開攻擊的原因。

在這個雙方偵察衛星大部被摧毀的時代,大型雷達和偵察飛機再次成為刺探對手的主要方式。

這架外形古怪的飛機,此時的速度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馬赫,以此速度南北橫貫全島,隻需要5秒鍾,不過,穿過敵人防空網,則需要35秒。它的隱身設計可以壓縮敵人早期預警時間,但是並不足夠。因為“燈塔”的決策時間,即使算上內部通訊延遲,也無限接近0。

燈塔的整個優勢建立在信息優勢的基礎上,它對信息的渴求是不計成本的,前沿部署大型雷達就是它的古怪思路之一。這部雷達至今隻開機過六次,累積時間不到120秒,似乎仍然處在調試狀態,但是預計會成為日後入侵內陸的主要支撐。

照理說,這樣的大型雷達很容易摧毀,因為通常它在陸地部署,隻能安置在山坡上,無法移動,但是中國軍隊進行了幾次飽和攻擊,都不影響它的下一次開機。指揮部在攻擊了三次未得手後,終於開竅,判斷這部巨大的雷達,可能安裝在一個機動底盤上。雖然聽起來很瘋狂,常識上幾乎不可能,但是隻有通過一次有效偵察,才能確定實情,並製定下一步策略。

舟山島中央地帶。

八根鐵軌上,巨大的堡壘緩慢移動著,那部雷達的底盤,就在這些平行鐵軌上緩慢移動,它的四周飄散著白煙,如同一座煙霧繚繞的海外仙山。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如此沉重的底盤,竟然使用了蒸汽動力。

堡壘上方天穹般的半圓形裝甲頂部,用來保護其雷達的相控陣天線,不受電磁脈衝彈或者物理物理攻擊,使用時,其頂部巨大弧形鐵幕,才向西方打開,

這樣的設計,犧牲了15°的雷達俯仰的和一定的方向掃描能力,任何人類設計師,都不會設計出這麼弱智、低效、醜陋的東西;不過“燈塔”對效率的理解與人類不同,對它而言,戰爭是一場全局效能的精算。所以在單個單位上,從不貪大求全,它隻考慮整個體係上每一個節點的最優匹配。使用落後的蒸汽動力,除了工程可行性的考慮,也為了每天定時釋放白色蒸汽,遮擋中國僅存的幾枚一萬公裏中軌道上,低分辨率光學衛星的定期觀察。

查爾斯維蘭中校,穿著近似宇航服的厚重防護服,操控戰鬥機,向著嚴密的防空圈直衝過去。

他必須小心應對。任何小的方向修正,都會導致速度的損失,而這種損失勢必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