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 3)

講完這個故事後,於丹教授說:“女性朋友們,要學會忘記,忘記你是王後、忘記你是教授,忘記你的一切身份,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享受陽光、聆聽鳥鳴、聞聞花香,你也可以做仙女,容顏不老,青春永駐。”

三位女性的人生追求,人生夢想,頗生動、頗具感染力,使聽者深受感動,深受啟迪,更深受鼓舞。我也動容,遂將她們的演講、事跡寫進自己的博客,讓更多的女性朋友用她們的思想、境界、生活態度、人生追求去指導自己人生的風向標。

什麼是免費的

在一本雜誌的卷首語中看到這麼一篇文章:《最珍貴的東西是免費的》,頗感新奇;還有免費的?是什麼?!

陽光,是免費的。芸芸眾生,沒有誰能夠離開陽光活下去。然而每個人從小到大,有誰曾為自己享受過陽光而支付過一分錢?

空氣,是免費的。一個人隻要還活著,就要有源源不斷的空氣。可是從古到今,有誰為這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買過單?無論是凡夫俗子,還是明星政要,他們一樣地自由呼吸著充盈於天地間的空氣。

親情,是免費的。每個嬰兒來到世上,都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嗬護,這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疼愛。父母的這份愛,不因孩子的成長而貶值,不因父母的衰老而削弱。隻要父母還活著,這份愛就始終如一。

友情,是免費的。寂寞的時候陪伴你的那個人,摔倒時向你伸出手的那個人,傷心時將你攬到懷裏的那個人,可曾將他們的付出,折合成現金,然後要讓你償還?

愛情,是免費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傾慕,那份無法遏製的思念,那份風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摯愛,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和最堅實的依靠。這一切都是免費的,金錢買不來的。

還有信念,還有希望,還有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再不要對蒼天唉聲歎氣,因為蒼天早已把最珍貴的一切,都免費饋贈給我們每個人了。

珍愛陽光、空氣﹑親情﹑友情﹑愛情吧,珍愛一切免費的東西吧!

受上文的啟迪,我想隻要有心、用心,還可以發現值得我們珍愛的其他免費的東西,如大自然饋贈我們的美景,高聳的山峰﹑廣闊的草原﹑藍天白雲﹑朝陽晚霞……

用它們去純潔我們的心靈,升華我們的思想。

圈子

雖已是隆冬了,但我辦公桌上花瓶裏的那把絹花並沒有因寒冷而凋謝,仍如在融融春日裏似的悄然開放著。它給我辦公室帶來了春意,帶來了生機。每天工作之餘,我總要靜靜地看著它們遐想。它們的每一枝都很美,但湊在一起,說不清是絢麗多彩還是雜亂無章,隻覺得是把花而已。凡花都好看。

一天,我的一位青年朋友來辦公室找我,看到這把花後就嚷起來了:“一大把,連個性都被淹沒了,多像讓人燥熱浮動的夏季!”一邊嚷著一邊順手揀起一個裝蠟紙的廢紙筒,將幾枝紅,黃,粉的花拿走,紅色的花瓶中隻留下一株白玉蘭。

頓時,白玉蘭活了起來,清新淡雅,似在吐著幽幽清香;華貴、富麗,似在顯示自己獨特的個性。從來沒有過的溫馨溢滿了整個辦公室。再看蠟紙筒裏的花,熱烈,奔放,配上別具特色的“花瓶”,竟像一位質樸熱情的少女在嬉鬧。我默然地體味著,品評著。

像這樣的青年朋友,在我的生活圈中還有幾個。見麵時,總能聽到她們類似的評論。什麼這套衣服穿上體現了個性啦,那條裙子穿上沒有氣質啦;色彩穿明亮些顯得精神年輕啦;衣服質地高檔顯得有知識有修養啦,等等等等,似乎個個都是美學家、評論家。

同她們在一起,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

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圈,沒有自己的圈子,生活就失去了色彩,缺乏情趣。近幾年來,我們這些中年女性,在有意無意中開始尋找自己的圈子。

或許是為了擺脫感情的失落尋找生活的充實;或許是為了擺脫心靈的孤寂尋找快樂的延伸;抑或是改革開放帶來思想觀念的轉變,經濟收入提高帶來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以前我們之間也有圈子,那隻是柴、米、油、鹽之類的來往。平時工作忙碌,晚上政治學習緊張,哪有閑情娛樂。隻有到了青黃不接的月底,相互之間通融幾元錢買糧。那是一種患難與共的圈子,真情永存的圈子;是一種酸澀的,負有人情債的圈子。

現在的圈子與以前的圈子,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或相約散步,或串門聊天,或去舞場風光,或聚餐品味,相偕旅遊,有時甚至有點沙龍的味道。我們的“圈子”已由發愁柴、米、油、鹽,發展到追求生活的豐富多彩、自身素質的提高、心境的輕鬆愉快。在尋找圈子中,朋友鎖鏈般地增加,圈子漣漪般地擴大,交談時間和內容,光束般地拉長射寬。

我是這個鏈條和圈子中的一環,而她是這個鏈條和圈子中最活躍的一鏈。

她有一個美滿和諧的家庭,有一份她喜愛且理想的工作。她為人隨和謙遜,有修養,是典型的職業女性。隻是近年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和自立意識的增強,越來越想擺脫父母的保護,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生活天地,回家來同父母說不上幾句話,有時甚至嫌父母囉嗦、嘮叨,一臉的不耐煩和不屑一顧的神情。她有些悵然,有些不解,有些傷感,有些失落。孩子長大了,夫妻間年輕時的那種熱烈、甜蜜的感情也被歲月剝蝕得無影無蹤,隻是周而複始著一天的作息。

她有些煩躁,不知自己這是怎麼了。

為了尋找自我,尋找年輕時的感覺,尋找一種與時代合拍的生活,她開始續上自己的圈子。開始她提議與家人晚飯後散步,後參加同齡人星期天的踏青野餐,再後來邀友相聚,她品嚐到了愉悅,甚至有些激情滿懷,似乎回到了青年時代,甚至想起了初戀時的情景,喚醒了她愛好文學的興趣。她開始記點小日記,抒發點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生的理解。她經常主動地邀友相聚,每次都有新的內容,新的形式。

她還為我們的圈子中輸進不少年輕的血液,成為我們同青年朋友交往的橋。她有20多年的教學生涯,對青年人的心理、興趣、愛好比較熟悉;她是園丁,富於愛心,童心未泯,經常有些學生找她交談,與她通信。看得出,她同青年朋友交往,吸取了青年人的新思想、新觀念,受到了他們青春活力的感染,她也青春起來了;也看得出,她同青年朋友在一起,既做恩師,又做朋友,與他們交流她對人生的領悟,盡可能消除年齡上的隔膜。

就這樣,她使我們的圈子裏有了年輕朋友。

我本來就喜歡文學,有時也喜歡寫點小散文、小詩什麼的。成為這個鏈條和圈子裏的一環後,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使我同她成了莫逆之交,或談友誼、談人生,或談寫作體會。慢慢地,她的傷感、失落、煩躁被逐漸充實起來的生活所替代了。我也品嚐了八小時之外的生活歡欣。

當圈子中的朋友們集體相聚時,服裝款式、女性魅力、家庭和諧是熱門話題,當然,也談文學藝術、人生經曆、社會現實、理想與追求。談到動情處,個個都有點憤憤不平,感慨、抱怨生活對自己的不公,特別是年輕時過的清苦,艱辛。個個都大有要把以前應該屬於自己未能得到的遺憾找回來、補上去之勢。果然,幾天不見,個個都穿起了新款式,高質地,亮色彩的衣裙,還真的追回了風采、追回了青春,穿出了個性、穿出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