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歐美思潮與中國文學中的生命自覺(2 / 2)

存在主義是一個複雜的思想體係,正如人們逐漸認識到的,存在主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哲學還原到對人的現實生存的關注,而不是思想觀念的邏輯演繹,存在主義大師薛特和加繆的作品,曾在幾年前成了中國作家乃至普通讀者所熱衷的對象。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反思,把人性放到特殊的社會環境中揭示其生命感覺成為近年來中國作家的興奮點。

在新時期作家的心目中,不斷產生新的偶像,先是歐美文學,後來又是拉美文學,一些新的外國大師的名字頻繁出現在中國文壇上,卡夫卡、加繆、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羅伯——格裏耶、艾特瑪托夫,這些作家作品的譯介,對當代文學的發展演變起著不小的影響作用。人們似乎從外國大師那裏看到了觀念和思想的終極點。任何一種對世界、人生的認識都在外國大師那裏找到了深刻的揭示,自己除了步其後塵,別無它造。於是,模仿、造作之聲雀起。人們引經據典,對中國作家的作品進行苛刻分析。淺薄之作受人批評不說,則使那些一時為人興奮的深刻之作也很快會被人指出是某某外國大師的翻版。“偽現化派”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被批評界人士提出的。人們從中國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外國大師的影子。莫言、張賢亮、洪峰等先鋒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曾被人指出過與外國某某作家作品的對應吻合關係。人們由此對這些作家作品真切感人力量產生了懷疑。與“偽現代派”相隨,模仿、造作和嬌性的批評之聲日漸其多。這也是新時期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現象。五四作家的似乎極少遇到這種苛刻的批評。即使他們的創作在外域思潮的影響上,在直接性上比新時期作家更甚。對於這種有趣的變化現象我們實在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比較。我想,那樣做的結果,肯定是十分自人深思的。

對於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實在是一個複雜、艱難的大課題,僅此也是一個專著性的題目,我對此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對殘存的描述也難以清晰、周全。不過我已分明感受到這其中有著深厚的複雜的內涵。僅就生命意識的覺醒這一點來講,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人道主義文學思潮與現當代蘇聯文學,近年來先鋒文學對人性、生命和命運的表現,與西方現代派文學這之間無疑是有著諸多方麵的聯係。新時期文學中的生命自覺,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思潮影響、衝擊所帶來的結果。我們在分析它們時,一定不能忘記這一特殊的社會思潮背景。

正如在其它領域中的吸收,借鑒要顧及國情一樣,在文學創作中強化和表現生命意識,也同樣不能忽略這一點。我以為,當代中國正處於現代化的開始階段,魚龍混雜,各種社會現象的背後,附帶著一連串的相互交叉、相互衝突的政治文化背景。我們麵對著許多棘手的社會問題。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都不能也無法回避這一點,在當今中國,似乎還沒有那種充足的平靜的土壤,能讓人從純粹的哲學意義上去思考生命的形態。西方現代派那種寓言式的生命文學似乎還無法在當代中國得以充分展現。所以,發展到今天,純文學領域就出現了兩種典型傾向,一種是麵對群體生存狀況的冷峻揭示發展到神話式的藝術嚐試,一種是客觀表現現實生活的生存困境,直至形成定氣勢的寫實小說。這種兩極形式的發展與走向,也許正明示了當代作家的現實處境。一方麵,他們看到從純粹意義上探索人性,表現生命的可能性,西方現代哲學思潮和文學實際的吸染,也使他們具備了這種探索的內心衝動。另一方麵,他們又分明看到了現實中國的真實狀況,他們無法對各種明擺著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近一二年來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方興未艾,已使眾多作家對此在認識上達到自覺。所以,從1987年以來衝國文壇上的純文學,就明顯在兩個方向上發展,一是先鋒文學中寓言式的藝術嚐試,一是客觀敘事的寫實小說的不斷出現,它們互相調節、製約,維持著當代中國文壇的平衡。也許目前的最理想的文學形態,是出現邪種將二者融為一體的文學作品,以求在藝術表現的純粹性,生命揭示的本體性,社會內容的寫實性上達到一種較為完美的融合。而那種純粹的生命文學,隻能在未來得以發展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