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認輸時就認輸,沒有什麼了不起(1 / 1)

常聽到不少家長有這樣的感慨:我家小孩“輸不起”,在遊戲中輸了,便不認輸、發脾氣,甚至退出不再玩;畫沒畫好,就把辛辛苦苦畫了很久的畫一下就撕碎。

顯然,這樣的孩子缺乏承受挫敗的容忍力,也就是“輸得起”的精神。

如果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講,這種“輸不起”屬於一種正常現象。不管是什麼事,孩子都希望自己做得是最好的,比所有人都強。可是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各方麵還不成熟,對於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並不了解,一旦在集體活動或者別人麵前不如人時,就會表現出不高興。

通常來講,孩子的“輸不起”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采取回避的態度,以此來逃避困難。比如,媽媽批評芳芳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旭旭彈得好,聽到這話芳芳索性就放棄了,幹脆就不彈了;另外一種孩子,性格很急躁,每當輸了,就大發脾氣,以哭鬧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不滿。

專家認為,讓孩子具有承受挫敗的容忍力,具備一份“輸得起”的精神,對於孩子提升 “抗逆力”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其日後遇到挫折時不容易被打敗,而能夠以正麵、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

在這方麵,琦琦的媽媽做得很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她的一篇“教子日誌”:

琦琦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有目的地從遊戲中讓他學習麵對失敗,讓他有機會在玩樂中嚐到“輸”的滋味,體驗“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當然,在經曆“輸”的時候,琦琦總會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這時我們就給他以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告訴他:“爸爸媽媽知道你輸掉遊戲會覺得不開心,不過這次輸不代表每次都會輸,隻要盡力參與,總會有辦法取得勝利的。”

琦琦慢慢長大後,每當他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我就會給他一個參照物和一個他可以看得到、能達到的目標。比如,我會告訴他:“媽媽當初剛學的時候,成績還沒你好呢。如果你堅持下去,將來你就會比媽媽做得更好;如果你放棄了,你就永遠是這個水平了,永遠比不上媽媽了。”從教育孩子中我感覺到,讓孩子正視失敗,才能讓他在失敗和挫折中堅強起來,不至於被失敗和挫折打倒。

故事中琦琦媽媽的做法值得家長們借鑒。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媽媽們不能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問題。那樣,孩子便會將問題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行,漸漸地,就會在內心建立起一種消極、悲觀的信念,繼而變得難以承受挫折。

作為媽媽,給予孩子正麵的肯定是必需的,這樣才能為孩子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使孩子麵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機”。孩子擁有了樂觀的心境,才能更樂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會“輸不起”了。

☆引導孩子樹立“失敗不可怕”的意識

失敗在所難免,失敗也未必都是壞事,其中的關鍵還是要看麵對失敗時的態度。同樣是失敗,既可以產生消極的情緒,也可以磨礪人的意誌,使其奮發向上。

孩子在失敗時產生消極情緒也是正常的,但這時你要及時引導孩子,告訴他“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會做得更好的”。利用孩子的失敗,我們完全可以以此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

☆增加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承受力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沒必要刻意為孩子排除正常環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挫時,也不要立刻插手,而要把麵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留給孩子自己。比如,當孩子用積木搭了一座高樓,可是快成功時“樓”塌了。看著孩子沮喪的表情,我們盡量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幫他把“樓”建起來,而應和他一起討論,引導他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教育孩子要將心比心

孩子由於自身能力有限,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時,往往把責任歸罪於別人。這時候有必要對其進行情緒的疏導。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他輸了,卻吵著說不算,要重來。這時候,你不妨告訴他:“你如果贏了,別的小朋友輸了,不甘心,吵著說不算,或是阻止你贏,那你會不會生氣,還和他玩嗎?”通過這樣的溝通,會讓孩子有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讓他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快樂教子課堂

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孩子也會經曆大大小小的失敗。媽媽們要想讓孩子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又能經受失敗的考驗,就需要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隻有具備認輸而不服輸的“輸得起”的品格,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才會取得成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