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落實,讓孩子積極行動起來(1 / 1)

想法不付諸行動就將永遠隻是想法而已,把想法付諸實踐才有可能產生實際效果。也就是說,積極行動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顯然,家長們都明白這個道理,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改掉光說不做、言行不一的“惡習”,往往會下“最後通牒”,要求孩子必須保證做到自己所說的話,實現自己所做的“承諾”,卻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結果往往是孩子被逼無奈答應了,結果卻做不到,於是家長就又給孩子多加了一個罪名。其實,用這種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

要想真正讓孩子將想法付諸行動,媽媽們還得費一番腦筋。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案例中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吧!

羅夢是個聰明活潑的男孩,各方麵表現都不錯。可最近媽媽發現他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隻說不做。他經常會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比如,有時候看見媽媽洗衣服累得腰疼了,他就會說:“媽媽,以後我晚上自己洗襪子,不用您給我洗了。”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又把脫下來的襪子扔到了媽媽麵前。有時候他會這樣告訴媽媽:“媽媽,我同學他們都自己做了‘三棱鏡’,光線進到那裏麵就會變成五顏六色的,可好看了,周末我也要自己動手做一個。”可沒過幾天,他就央求爸爸去給自己買了一個回來。羅夢媽媽很擔心他會一直這樣下去,所以就準備找機會引導一下兒子。

一次,羅夢放學後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就要期末考試了,明天早上6點鍾你就叫我起床,我要起來複習功課。”媽媽知道羅夢平時就不愛早起,6點鍾他肯定起不來,她心裏想正好就這個機會得和孩子談談。

果然,媽媽6點叫羅夢起床的時候,他翻了個身,然後又睡著了。媽媽生氣地把他的被子掀了起來說:“不許睡了,你不是讓我叫你起來學習嗎?”羅夢迷迷糊糊地說:“太早了媽媽,我還很困呢。”媽媽沒理他,硬把他叫了起來。

洗漱完以後,媽媽把羅夢叫到了客廳,看見羅夢氣呼呼的樣子,她說:“羅夢,媽媽發現你現在有一個毛病,就是平時的想法很多,但是從來都不去認真做。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羅夢看了看媽媽,沒有說話。媽媽接著說:“有想法是好的,這就說明你有要行動的意識,但是想法不付諸行動就永遠隻是想法而已。你明白嗎?昨天晚上你告訴我6點叫你起床,那你今天就一定要6點起床,這樣才說明你是一個想法和行動一致的優秀的人。”羅夢低著頭,說:“對不起,媽媽,以後我會改正的,我會做一個優秀的人的。”

故事中這位媽媽的做法是不是很值得借鑒?發現兒子隻說不做的問題後,她沒有立刻指責,而是找準時機進行了一番教導。這樣,孩子就不會從心理上排斥大人的告誡,而且會更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正。

當然,對於孩子說得多做得少的行為,媽媽們不必太過焦慮。從心理學來看,意識和行為的發展,一般來說是緊密相連的。意識決定著行為,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意識。

但是,由於孩子的認識發展跟不上,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現象。這就容易導致孩子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但由於意誌力薄弱、自製力不強,讓他們說了不算,想到卻做不到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對於孩子這種“無信”行為,不要看成是道德敗壞、撒謊等,更不要因此而打罵孩子。

要想讓孩子有所進步,你不妨學一下上麵案例中羅夢的媽媽,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正。

☆為孩子樹立榜樣,認識言行合一的重要性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媽媽的你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暫時無法實現或尚不成熟的想法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提出來。

☆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教育

對孩子光說不做、沒有行動的行為,你要及時指出,並講明道理,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縱容他的缺點。要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孩子按自己的諾言去付諸行動。比如,孩子和小夥伴約定下次出門的時候給他們帶糖果,可是真的要出去了,孩子又表示舍不得。這時候,你就要告訴他說話要算話,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努力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越來越希望自己具有和成人一樣甚至超過成人的能力。但由於受認識水平的限製,孩子的許多想法不可能真的實現,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如果產生這一現象是由於孩子認識不清、把幻想當成現實而造成的,那麼你就應該讓孩子分清真假、麵對現實,鼓勵孩子做有意義的事。

快樂教子課堂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在針對這一點教育孩子的時候,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分辨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裏。如果是認知水平造成的“無意識”的“隻說不做”,那麼問題不大,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認知;如果孩子的“隻說不做”是出於有意識的,那麼則要注意方法,改正和教育,否則,孩子容易形成紙上談兵、不踏實的習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