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京華煙雲 4.《王府井變遷》(2 / 2)

王府井不就是這樣嗎?豈止不見王府,更找不到那口古老的井了。於是隻好以贗品來代替。

北京的水井,剩下的已不多了。碩果僅存的一些,水都已經枯了吧?甜水井,甜水井簡直像神話。再甜也甜不過滿大街熱銷的雪碧與可樂呀。有了工業化的軟飲料,人們也就忽略或忘卻了田園情調的水井。

參觀為旅遊觀光而發掘的那口“王府井”——銅鑄的井蓋上鐫刻著對典故的解釋。我怎麼讀,怎麼覺得像是為北京水井這一光榮的集體所擬定的墓誌銘。北京的水井已經死了!

而在元代,在明清,整座北京城都是靠井水哺乳、滋潤的。整座北京城,都不過是一扇龐大的井蓋。

北京的水井中,最膾炙人口的當數王府井,其次才是珍妃井呀什麼的。王府井已蛻變成一個抽象的地名。不僅已枯竭,連井址都失傳了。可它仍然是生命之源。它以另一種形式的井水(商業)澆灌著老北京的後裔,人們稱之為“北京的窗口”,以及“中華第一街”。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王府井大街,確實出名了,為之提供原始依據的王府與井,卻先後消失,徹底變成傳說:“這裏原來是王府的住宅。王爺府中有一口有名的水井……當年井上有一座精巧玲瓏的六角亭子,井口是一塊大石頭鑿的圓孔,井沿很高。井的南麵就是王府大院,很闊氣……”(轉引自趙誌忠著《北京的王府與文化》)

王府井的現實,是與“王府井”的傳說分不開的。

我一度沒弄清王府井所稱的王府,屬於明代的,還是清代的。偶然翻閱《明太宗實錄》,才解開了謎團:“……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日興工,至是成。”看來此地曾為明代十位親王的“集體宿舍”——一座座王府唇齒相依。據說這十王府位於今烤鴨店的帥府胡同至長安街一帶。王府井大街就因之而得名:明時稱十王府或十王府街,清時稱王府大街。

十王府選址於東安門外,肯定是因為永樂皇帝的恩賜。東安門是皇城的東門,這十王府屬於“皇城根兒”。皇城根兒下多貴族。東安門在1912年“壬子事變”中被燒毀,南段的皇城城牆於1917年拆除。城已消失,門也不存,惟有東安市場能喚起人們的回憶。東安市場的原址,在清初曾為某王府——你猜是誰的?是吳三桂的。吳三桂被順治封為平西王,其宅邸一定很豪華。他後來因叛亂而身敗名裂,風光一時的“平西王府”自然也難逃厄運——被連根拔除,平毀後移交八旗兵神機營作操場。可惜呀,“平西王”自己最終也被人“平”掉了。王府的遺址,駐紮著一群“打靶歸來”的大兵。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原在王府大街兩側擺地攤的小商小販,全被收容進廢棄的神機營操場,統一管理——命名為“東安市場”。東安市場沾了東安門的光,沾了皇城根兒的光,生意火爆。宣統元年(1909年)的《京華百二竹枝詞》述及其盛況:“新開各處市場寬,買物隨心不費難。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原詩附注:“各處創立市場,以供就近居民購買。東安市場貨物紛錯,市麵繁華,尤為一時之盛。”看來大清帝國的“市場經濟”,最初是從這裏搞起來的。

如今你要去王府井,再也找不到那露天搭棚(俗稱“魚來散”)的東安市場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東安市場”大樓淩空屹立,取而代之。

清末的王府井一條街,是靠東安市場帶火的。加上它南接東交民巷使館區,可以很方便地掙洋人的錢。同樣,它也比其他地段的商鋪銷售更多的進口貨。譬如亨得利,主要推銷瑞士的名牌鍾表——勞力士、浪琴、歐米茄之類。

王府井的明代十王府,早已成了海市蜃樓。廢棄的十王府遺址,清雍正年間營造了賢良寺。

王府雖未留下一磚一瓦、隻鱗片爪,但王府井大街就是這麼叫響的。

其實在未有王府之前,此街就存在了,據元末明初熊夢祥著《析津誌》記載:元朝時名稱為“丁字街”。主要指今燈市口至金魚胡同一段。這一段,在民國後又叫“八麵槽”——據說路中間有一架八角形的水槽(清朝遺物),原是供南來北往的客商飲馬用的。我想,那時候載人運貨的騾馬(可能還有走過絲綢之路的駱駝),俯飲的一定是甜美的井水吧!

對奔波於城鄉之間的騾馬而言,這架巨大的水槽就是北京的標誌,就是最好的街心花園。

估計那口井,離飲牲口的水槽不會太遠吧?否則一桶桶地拎過去,多麻煩呀。

而今井已失傳,水槽也蕩然無存。

在原先安裝水槽的位置,站立著一位指揮交通的警察。他可以疏導車輛,卻喚不回遙遠的馬群。所有的往事,隻服從歲月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