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馬聚源”(帽),腳踩“內聯升”(千層底緞鞋),身穿“八大祥”(衣料),腰裏別著“西天成”(煙袋)……這是老北京流傳的一段民謠,也是那個時代出門時一身最好的“行頭”。可見北京人有重名牌、愛精品的傳統,知道怎麼“包裝”自己。穿衣戴帽,一點也不馬虎。可說到底還是要靠錢來撐腰,於是又加上了一句:懷裏揣著“四大行”(即“中央”、“交通”、“中國”、“農工”四大銀行的洋鈔票)。
這一身裝束,在那個時代,至少也相當於“白領”了嗎?窮人恐怕隻有羨慕的份。但據我所知,老舍筆下拉洋車的駱駝祥子,也很愛穿內聯升的鞋——一種雙臉帶“筋”、外觀顯得虎頭虎腦但柔軟吸汗的“轎夫灑鞋”,物美價廉。這是內聯升為販夫走卒特製的。因為它有兩句口號。第一句是:“要想賺大錢,就得在坐轎的人身上打主意”。第二句則是:“要伺候好會轎子的,就得想到抬轎子的。”它既要照顧貴族的趣味,但也未因之而忽略平民的願望。所以連祥子這類車夫、腳夫都穿上了內聯升——都穿得起“名牌”了。考察得如此周到、如此有人情味——這樣的名牌,肯定名不虛傳。
你肯定想像不到,這被祥子讚不絕口的內聯升,是以生產官靴而出名的。甚至連浦儀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那雙“龍靴”,都是向內聯升訂製的——內聯升替年僅六歲的宣統皇帝打造了小小的“龍靴”。不僅天子的腳下穿著內聯升,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拜謁時穿的朝靴,也大多來自內聯升……一個王朝都依賴著一個老字號而行走。我這麼講是否太誇張了?
其實仔細分析內聯升的店名你就不奇怪了。“內”指“大內”,即皇宮;“聯升”,即“連升三級”的意思。內聯升確實是靠那些熱衷於走仕途的人發大財的。誰不圖個吉利呀?誰不想升官發達呀?他們更容易領會一種商品的名稱裏所隱含的吉祥與祝福,於是大把地掏錢——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行情看漲,賣到了幾十兩白銀一雙。
鞋店的創始人叫趙廷,原來就是個皮匠(相當於三分之一個諸葛亮吧),他很早即意識到“官商”一詞的厲害,於是找到京城達官丁大將軍為靠山,籌集白銀一萬兩於鹹豐三年(1853年)正式開店,並且匠心獨運地取“內聯升”為字號。店名自然取得好,但更主要的是大掌櫃的經營有方。據蔣寒中先生透露:“趙廷密藏一本‘履中備載’,專記王公貴族和知名的京官、外省大吏的靴鞋尺寸、樣式和特殊腳形。那時各地進京的舉子為巴結在京為官的‘恩師’,或窮京官為謀得外放的肥缺,常常到內聯升打聽上司、恩師的‘足下之需’,花重金為上司、恩師定製幾雙朝靴送去,表示‘善體上情’——連上司穿多大尺寸的鞋都知道,自然是心腹之人,從而博得青睞和賞識,飛黃騰達。為此,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像股票一樣飛速漲上去了。可即使是天價,也有人買呀——這畢竟關係到仕途的升遷。
穿著龍靴的末代皇帝於1911年退下曆史舞台,內聯升的主打產品不再是官靴了,改為民用的禮服呢麵千層底鞋和緞子麵千層底鞋。在運用高檔材料方麵一點也不含糊:從美國進口的禮服呢做鞋麵,用日本的亞細亞牌漂白布做千層底包邊,連納底時都選用溫州出產的上等麻繩。“錐鋌要細,勒得要緊,針碼要勻,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納146針。納好的鞋底要放到80℃——100℃的熱水中煮,然後用棉被包嚴熱悶,悶軟後再用木錘錘平、整型、曬幹,這樣就使幾十層布和十幾層袼褙組成的鞋底變成一個整體,穿著柔軟舒適、吸汗、不走樣、不起毛。”(蔣寒中語)這哪是做鞋呀,仿佛在做藝術品。簡直像造飛機那樣專心、認真、嚴謹。我算是佩服你了,內聯升!由此可見,老字號之所以成為老字號,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更值得現代企業學習的是那種一絲不苟的精神。要想贏得大眾的口碑,光靠花錢做廣告可不行。比黃金地段更重要、比打折或有獎促銷更靈驗的,還是產品的質量本身!
我不知道內聯升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精品戰略在今天是否還能保持,或保持了多少?它的“祖傳秘方”被公開之後,每每逛大柵欄時遇見這家老字號,我總要肅然起敬。這才是合格的廠家,這才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商人……
至於民謠裏提及的“八大祥”,則指北京綢布皮貨行業的八個“祥”字號:瑞蚨祥、瑞林祥、瑞增祥,等等。八大祥都是山東省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一戶孟姓人家的產業,相當於現在家族式管理的集團公司。這是那個時代的大財主,經營絲綢布料,堪稱是華麗的家族。孟氏兄弟分家後,名建本支堂號,不斷發揚光大——彼此仍呈遙相呼應之勢。
其中的瑞蚨祥最牛毛,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數十個分號,“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說得一點也不假。據說解放前的大柵欄,一直是由東、西瑞蚨祥和同仁堂平分的天下。瑞蚨祥,占據了前門外大柵欄的半壁江山。它要撤的話,寸土寸金的天平便會失重的。
而頊林祥才是八大祥的“開山祖”,創立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傳至光緒初年,已在前門外東、西月牆(甕城內)和鮮魚口外路東分別開有三號綢布店,掌櫃的叫孟燮元。潘治武先生曾講述:“瑞林祥以經營蘇杭上等絲綢錦緞、南繡乃北京‘廣盛茂’細毛皮局加工的海龍、水獺、貂皮、玄狐等高檔商品為主。由於孟燮元精明善謀、交遊廣泛,並在業務、理財上高出同業一籌,使瑞林祥在京城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贏得顧客稱讚,更由於地處繁華之地的優勢,瑞林祥一路成為北京綢布皮貨行之魁首。光緒中葉,日本巨商井彥一郎曾派數名日本留學生到瑞林祥學商,後於1900年回國。可見,當時瑞林祥的經營管理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聲譽。”連外國人都要來北京的老字號學習經商,孟燮元恐怕相當於那個時代的榮毅仁或李嘉誠了——知名的民族企業家。
但那個時代,商家更不容易,需要在政界找靠山,需要有達官貴人撐腰。瑞林祥投靠了大權在握的清宮總管太監李蓮英——就像李蓮英投靠慈禧太後一樣。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吧。亂世求生存、求發展,也隻能如此了。恰好李大總管想在宮牆之外開辟一塊“自留地”(或者說有“下海”意識),一拍即和。1890年,李蓮英頗大方地將白銀十幾萬兩注入瑞林祥帳房,成為一大股東,隻等著坐收漁利。他也經常以大老板(或“董事長)的身份自居,到店裏來視察一番。”商號上下同仁日久不稱李為總管,而直呼‘掌櫃’,李也欣然得意。李蓮英在宮中以總管太監權勢受賄放官自不待言,通過瑞林祥也偶爾發放官職。例如候補京官齊瑞卿與瑞林祥有交,一日造訪,進店後長趨直入後櫃,入室後突然發現李總管在坐,齊某誠惶誠恐地行叩首禮參拜。事後與孟掌櫃發怨說:“總管在,何不預示?致使餘手足無措耶!’孟笑答:‘汝夢寐以求做官,餘代轉稟可獲!’於是李蓮英應瑞林祥之托放齊瑞卿為湖北省漢陽府知府。”(潘治武語)可見瑞林祥快成李蓮英在宮外的辦事處了。有了這麼一把遮天蔽日的保護傘,瑞林祥在業內自然腰板挺得特直。好在它總體上還是規規矩矩做生意,一直是消費者信得過的老牌絲綢店,從不賣假冒偽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