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皇氣逼人的城池 7.《大前門》(2 / 2)

大前門,相當於北京的一張正麵標準像。隻不過它還戴著一頂高帽子:巍峨的城樓——是君主的皇冠?武士的頭盔?詩人的鴨舌帽?抑或知識經濟時代的博士帽?

成年後我移居北京,迫不及待地去拜訪前門。一抬頭,看見一大群漆黑的鳥像被誰安排好的,布滿城樓上空。我以為是烏鴉——仔細辨別,不像。也不是蝙蝠。形狀較像雨燕,估計至少是燕子的一個品種吧。它們圍繞著殘缺褪色的雕欄玉柱飛高飛低,叫個不停,仿佛樂不可支——它們心中裝著怎樣的喜事呢?據說前門樓上空,清朝就已經有這種鳥裝點著黃昏,和暮鼓晨鍾一起,構成典型的人間城郭景象。我頭頂的這群鳥,已經曆過多少代傳承?本身就是一個秘不可宣的故事。這個故事隻能由歲月來講述。

一群小天使般的門神、一群守門的精靈,頓時填補了我記憶中的一小塊空白。前門不死,前門充滿了活力。對於我個人而言,前門不僅僅停留在紙上,它終於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實體。在此之前,它一直在我的想象中以影子的形式存在。我曾經暗自祈禱:前門啊前門,請站在原地等我!

或許我的前生,就是前門上空的一隻鳥?或許此刻的我,就是一個影子?抑或,是姍姍來遲的另一個人?我究竟是在替誰圓夢呢?

瀏覽一張晚清或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一支運煤或糧食的駝隊,從前門的城樓下走過。那時候的北京城,駱駝比小轎車的數量要多(連老舍筆下的一個人物都綽號“駱駝祥子”)。由城樓、箭樓、甕城三位一體組成的大前門,其甕城於1915年拆除,隻剩下彼此脫離的城樓與箭門——如同兩隻懸浮的駝峰。往事皆已化作虛無的駝鈴。後人隻能根據史料的記載,來揣測海市蜃樓般消失的甕城的威儀:“在城樓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堵似半月形的城牆和箭樓相連,那就是甕城。甕城裏是個東西寬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廣場。箭樓和甕城是前門正門的重要屏障,是保衛內城的重要堡壘。守城的士兵在箭樓上通過各個射孔,向下放射弩箭;在甕城的城樓和女兒牆處,向攻城者放箭和投擲灰瓶滾木……”(引自王永斌著《話說前門》)。甕城內原先尚有關帝廟與觀世音菩薩廟,也相繼被夷為平地。“來往人皆動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幾萬關夫子,難道前門許問簽?”《都門雜詠》裏所描繪的燒香拜神的熱烈場景,已成灰飛煙滅之夢境。

前門箭樓下的護城河上,原本有一座古拱橋的,叫正陽橋。類似於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如今,不僅橋已無影無蹤,護城河也被填平了。同樣佚失的,還有橋頭一側木質結構、油漆彩繪的五牌樓。

所謂的大前門,其實是一組環佩相連的建築群。而今,我們所能目睹的城樓與箭樓,不過是缺乏呼應的殘肢。

沉默的前門,數百年間不知迎送了多少繁華與恥辱。李闖王率領起義者衝進去了。八旗子弟衝進去了。八國聯軍衝進去了(而且在天壇架炮,轟塌前門的箭樓與城樓)。侵華日軍衝進去了……這道大門檻上來往過各色人等。1949年2月3日,葉劍英、聶榮臻、林彪、羅榮桓等當代名將登上前門箭樓,指揮並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式。

前門啊前門,什麼都記住了,又什麼都不說。它駐守在現實中,同時又投映在史書裏——紙上的前門,影子一樣的前門,亦真亦幻的前門,寵辱不驚的前門……

屬於你,也屬於我的前門。屬於北京,更屬於全中國的大前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