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遠逝的四個時代 4.《黃金時代的元大都》(1 / 3)

第一章遠逝的四個時代 4.《黃金時代的元大都》

元大都是一座消失了的城市。它經曆了時間與空間雙重意義上的消失:自從洪武元年(1368年)明北伐軍將元順帝驅逐出祖傳的都城,元朝就滅亡了,元大都自然也無法抗拒被廢黜的命運。而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建的、取而代之的,為明、清兩朝作為首都所沿用……

元大都更像是業已終結了的時間概念。因為其物質形式幾乎全部被摧毀或修改:皇宮、禦苑、聖殿、寺廟、鍾鼓樓、觀象台……惟一不曾移作他用而保存下來的,是北郊約三公裏處一溜長長的土城——這千瘡百孔的元大都北城牆,固執地證明著一個華麗王朝的存在。

除此之外,元大都已變成了幻影,變成了傳說,變成了令人將信將疑的神話。畢竟,留存的文物太少了,古建築太少了,史料太少了。由草原遊牧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氛圍較薄弱的一個朝代。加上其後的明清,皆以大興土木、拆遷改建為能事,努力抹殺前朝的業績與痕跡,於是,以元大都為前身的北京城,仿佛患了失憶症,變得很健忘了——由這個角度來說,元大都首先是從中國人的記憶裏消失的。

卡爾維諾《隱形的城市》一書,敘述了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與忽必烈汗精彩交談的細節:因為語言不通,隻好以手勢、體態乃至神情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他們很艱難地成為彼此的聽眾。這種生澀的場麵出現在元大都則很自然,因為元大都是開放性的城市(中世紀的國際大都會),來自天南海北,說著各種方言的商賈、雇傭軍人、自助旅行者、外交使節、傳教士、匠人與工程師雲集在這裏。“每個城郊在距城牆約一英裏的地方都建有旅館或招待駱駝商隊的大旅店,可提供各地往來商人的居住之所,並且不同的人都住在不同的指定的住所,而這些住所又是相互隔開的。例如一種住所指定給倫巴人,另一種指定給德意誌人,第三種指定給法蘭西人……每當有外國專使來到大都,如果他們負有與大汗利益相關的任務,則他們照例是由皇家招待的。”通過馬可?波羅的講解可以發現,所謂的會館、洋行、星級飯店、使館區、外貿市場等等,早在元大都時期就存在了。各民族、各個國家、不同語言係統與宗教信仰的人們遠道而來,仿佛合力建造一座通天的巴比塔。當然,不可一世的元大都最終還是像巴比塔一樣垮了。

世界範圍的幾大古老文明,曾經像河流一樣在元大都交彙、碰撞。元大都注定是一座混血的城市。而灑滿駝鈴與花雨的絲綢之路,則是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營養的臍帶。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征服了東自中國、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不僅擴大了版圖,而且掃清沿途各國邊境線的障礙,疏導了東、西方的交通。馬可?波羅選擇的也正是這條路線。而忽必烈汗正坐在這條路的盡頭——元大都的廣寒殿裏,無意識地等待著他,等待著成為《馬可?波羅遊記》裏的人物。“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價值的東西也都會集中在這個城裏,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國其他地方,凡有值錢的東西也都要運到這裏,以滿足來京都經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這裏出售的商品數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為僅馬車和驢馬運載生絲到這裏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們使用的金絲織物和其他各種絲織物也在這裏大量的生產。在都城的附近有許多城牆圍繞的市鎮。這裏的居民大多依靠京都為生,出售他們所生產的物品,來換取自己所需的東西。”

忽必烈汗與馬可?波羅,分別是元大都的創造者與描繪者。忽必烈汗修建大都城,出於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種種考慮。但有一重意義是其永遠想不到的:他投入巨資完成的工程,也是為了提供給馬可?波羅的,供這位來自意大利的旅行家參觀、訪問——然後用文字記錄下來。在這方麵,馬可?波羅要比他所崇敬的大汗強大得多,隻有他才可能使元大都逃避毀滅而趨於不朽的境界。他使元大都成為紙上的城市。而紙上的城市比現實中的城市更接近永恒。文字與紙,其牢固程度居然超過了磚木、泥瓦、青銅、琉璃、花崗岩、漢白玉與大理石等一切建築材料。甚至連元大都的主人,也能夠借助馬可?波羅的神力而在紙上呼吸、走動:“號稱大汗或眾王之王的忽必烈是一個中等身材、不高不矮、四肢勻稱,整體諧調的人。他麵貌清秀,有時紅光滿麵,色如玫瑰,這更使他的儀容增色不少。他的眼睛黑亮俊秀,鼻子端正高挺……”既然馬可?波羅親眼見過忽必烈並與其交談過,他的印象總還是比較權威與可靠的。至少,我們可以據此而想象這擁有世界最大版圖的帝王長的是什麼模樣。

元大都在馬可?波羅筆下稱作“汗八裏”(蒙語名,意為大汗之城)。它與舊城(金中都遺址)隔河相望。這條河流就是金世宗大定年間開掘的金口河(在今蓮花池附近)。隨著元大都的興起,曾經各領風騷的遼南京、金中都消失了——但元大都最終也將重蹈其覆轍。看來北京先天性地是一座容易消失的城市。契丹的遼南京、女真的金中都之所以比蒙古人的元大都更模糊,在於缺少一位馬可?波羅式的人物——在消失的過程中未能順利地在紙上著陸。而元大都的“泡沫經濟”(進出口貿易)即使破滅了,也不乏證人與證據——既有流散在中亞、阿拉伯、歐洲的大量商品,又有馬可?波羅這樣的“書記官”提供的文本,供後人領略其繁華的風采。

通過馬可?波羅的描述,“汗八裏”簡直帶有烏托邦的性質:“整體呈正方形,周長二十四英裏,每邊為六英裏,有一土城牆圍繞全城。城牆底寬十步,愈向上則愈窄,到牆頂,寬不過三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設計都以直線為主,所以各條街道都沿一條直線,直達城牆根。一個人若登上城門,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見對麵城牆的城門。在城裏的大道兩旁有各色各樣的商店和鋪子。全城建屋所占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並且彼此在一條直線上,每塊地都有充分的空間來建造美麗的住宅、庭院和花園。各家的家長都能分得這樣一塊土地,並且這塊土地可以自由轉賣。城區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塊棋盤那樣。整個設計的精巧與美麗,非語言所能形容。”他的讚美並不顯得誇張。另一位先於馬可?波羅到達中國的考察者魯布魯乞(羅馬教皇的使者),也大大地誇獎了元帝國的民風淳樸:“一種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禮貌、文雅和恭敬中的親熱,這是他們社交上的特征。在歐洲常見的爭鬧、打鬥和流血的事,這裏卻不會發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樣的。忠厚是隨處可見的品質。他們的車子和其他財物既不用鎖,也無須看管,並沒有人會偷竊。他們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會幫著尋找,很快就能物歸原主。糧食雖然常見匱乏,但他們對於救濟貧民,卻十分慷慨。”可見並不僅僅是馬可?波羅一個人情有獨鍾,元大都還給眾多的外國人留下了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