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來到香港(1 / 3)

第十五章 來到香港

良也當上記者後,最開始接觸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聯合紅軍製造的一九七二年私刑,也就是淺間山莊事件。四年後,前首相被逮捕,發生了洛克希德事件。這幾個人都是精神墮落了的人,覺得從美國方麵獲取資金並不是大不了的事。不過在良也看來,他們還是有一點辯解的餘地的,也就是為了這個國家。但是一九八八年的獵頭公司事件則不同,無論你怎麼深究,都找不出一點正義的名義,無論是贈送股票的一方,還是接受股票的一方,都是彼此看不起對方。或許也有例外存在,不過跟這個事件相關的人,都看不出是為了什麼理想或目標而采取這種行為的。在良也看來,以時間為序列發生的這一係列事件,真是越來越沒意思了。

就在這個時候,上級指派良也去香港采訪。香港將在九七年回歸中國,也就是三年後。麵對這一問題,現在居住在香港的人們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表情?對他們進行采訪,就是良也本次的任務。還有一名經濟部的記者跟良也一起去,他的任務是調查香港企業家的動向。團泰造也在香港,良也在長野分局的時候,他們在一起工作,後來團泰造調到了駐外部,駐在香港。這也是本次派良也去的原因之一。

到達香港後,良也把行李放到分局,之後馬上坐上團特派員的車,去了九龍地區的居住地帶。團泰造在香港已經呆了三年,他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要想了解香港對政治變化的反應,必須看民眾這一層和上流階層這兩個方麵。

陳舊的十層公寓鱗次櫛比,樓房間的鋼絲繩上晾著一溜衣服,都遮住了天空。似乎在說,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在良也的眼中,這些公寓、這些衣服,似乎都在抗拒著任何政治權利的侵入。

“這裏都是勞動階層,不過工資水平比大陸要超出好幾倍。所以說,要是香港回歸後,中國政府冷不防把經濟給統一了,那這裏就可能發生混亂,而歐美估計也不會袖手旁觀。聽說,有的人還指望英國繼續統治下去呢,就算回歸的時間到了,也可以繼續‘借’用香港。”團特派員說道,這時良也想起了田中角榮首相想買婆羅洲的事。這事是真是假,良也也不知道,不過如果日本真買下婆羅洲的話,那麼發達的工業技術,其價值將上漲十幾倍,這會給印度尼西亞政府送去一百億美元的外彙。所以這一提案沒有拿到台麵上。良也在想,資本主義國家在圍繞歸還香港這件事上,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呢?

穿過熱鬧的街道,進入丘陵地帶,之後,可以看到馬路上的商業地域深處,小丘上坐落著一棟房子。

“在某種意義上講,最害怕回歸的應該是住在這裏的這些人,他們都是不太富裕的中產階級。”團特派員對良也說道。

這些人現在住的房子,主要是在中日戰爭結束後,辛辛苦苦工作才買到手的房子。可是如果一旦香港回歸中國的話,很可能就不會被認同為個人私有財產。“一夜之間,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很有可能這樣啊。”團泰造繼續說道。

他們回到勞動者街後,為了吃午飯,雖然時間已經比較晚了,還是進了街心的一家點心店。之所以進這家店,是為了對店裏聚集的人進行簡單的采訪,問問他們如何看待三年後的香港回歸。

“我們這些人啊,就沒信任過那些政府裏的要人。”有一個人這樣說。

“就算在這磨磨唧唧也沒用。”另一個男人附和道。

“應該不會做什麼壞事吧?”一名青年說道。結果另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板起臉,教育青年道:“你別以為自己有點學問,就在這兒胡說八道。”那個青年不服氣地反駁:“我才不是胡說八道呢,你看,文化大革命也不是十年就結束了嗎?”這時,一個穿著滿是油漬的中年男子插嘴道:“你可真能說啊,你是蠢豬啊?你難道讓大家在這十年裏喝西北風啊?”這家店裏有兩張大型圓桌,靠牆放著餐桌和椅子。天花板上吊著幾條帶子,捉蒼蠅用的。還有一台風扇在慢悠悠地轉著,極似飛機的螺旋槳。

過了不久,這些人慢慢向團泰造和良也靠攏過來,互相開始爭論個不休。看到這個情景,團泰造附在良也耳邊小聲說道:“一直都這樣,他們也不管有沒有外國人在場,就在這兒若無其事地瞎聊。不對除了我們倆個,還有一個家夥在用心聽他們的對話呢。你別把臉轉過去,不用轉過去,裝作沒事人,就這樣看。你旁邊,靠牆的地方,有一對男女。他們挺年輕的,卻故意把臉弄得髒兮兮。他們是公安,可能是香港政府的,不過多數都是本地的公安。他們也開始進行民眾意見調查了。當然了,這個話我就在這裏說說,你最好別寫進報道裏。”良也按照團泰造說的那樣,裝作若無其事地看看了牆邊,發現有一對年輕的男女相對而坐,一邊吃餃子,一邊在碟子旁邊的紙上做著某種記號。

不斷被端上來的燒賣呀餃子冒著騰騰的熱氣,廚房裏彌漫著煙霧,天花板上風扇在無聲地轉動著,勞動人民圍繞著巨大的圓桌,熱烈地討論著,還有人手提裝著鳥兒的籠子,在人群中來來往往,那些鳥籠在日本是見不到的。這些景象,就是回歸三年前的香港留給良也的第一印象。其中,那對年輕男女邊聽著人們的討論,同時在餐桌上的紙上做著各種記號,他們收集信息的認真態度,也給良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良也聽了團特派員的話,在分局把領帶解了下來,換成了牛仔褲,現在想起,幸虧當時換了裝扮。你看現在,來香港采訪的他們自己,也成了麵臨回歸的香港中的一分子了。

良也和團泰造訂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花兩天的時間考察街上的情況,從第三天開始,和駐香港的外國特派員交換了意見,然後花個四、第五天,和經濟部的記者一起,去聽聽工商協會的代表、企業家、政府領袖的意見。

那一天,良也和團泰造看了好多街道的風貌,那裏聚集了各個階層的人,並且拍了不少照片。到了晚上,他們在一處高台上吃飯,從那裏可以俯瞰到大海。這裏是駐留香港的日本人俱樂部,在日本一家有名的纖維公司內部,來訪問香港的生意人、文人都可以在這裏彙聚一堂。團泰造和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是好朋友。

夕陽西下,夜色漸沉,那些繁華的街道上,橫渡海峽的船隻裏,點點燈火倒映在水裏,煞是奪目。三年以後,這些繁華的燈火會熄滅嗎?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散發光輝?沒有人知道。不過這裏看不到對共產主義體製的反感,不像日本周刊、雜誌等描述得那樣,這出乎了良也的意料。

從明天起,良也他們要與經濟部的記者一起,去會見各個行業的領袖,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怎麼樣的。不過一般的市民似乎已經接受了香港回歸這一現實,覺得它隻是曆史上香港統治者數次更迭的其中一次罷了。從這一點來看,可能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什麼主義啊意識形態這類東西,不過同時也能看到民眾的最樸實的一麵,他們就像作家魯迅塑造的阿Q那樣,不論世事如何變化,都堅持自己那一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也有些虛無的色彩。

“果然有些事,不親自來看看,就不了解啊。”良也對團泰造抒發了他對這兩天的感想。團泰造回答道:“問題是總公司能不能理解身臨現場的這種感受。我在外麵呆了這麼多年,開始對呆在日本國內、胡亂做出判斷的那些家夥感到憤怒了,後來又徹底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