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上)(1 / 3)

第四章(上)

冰天雪地時,獨臂將軍親赴鬆遼,“三點定乾坤”。

自餘秋裏和康世恩決定“鬆基三井”停鑽試油後,石油部上下這幾天可是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鬆遼找油的旭光即將出現,擔憂的是“鬆基三井”再試不出油來,那可就黴到家了。

鬆基一、二號井打了一年多,基本上是失敗的,如果三號井再來個水中撈月,那石油部有何臉麵向國人交待?不說別的,光一口基準井的成本就是幾百萬元哪!幾百萬元在當時是個什麼概念?等於打一口,要讓幾萬人餓一年肚子!這還不說,鬆遼找油自地質部韓景行等第一支正式普查隊伍進駐安達之後,這三年多中,已經相繼陸陸續續有幾千人在這兒工作,淺孔深孔多多少少加起來,那就不是幾百萬的事。早在餘秋裏上馬石油部時,在他全力支持康世恩的找天然油為主的戰略方向時,有人曾在背後搗鼓過不少事,說康世恩是能幹,可他隻會花國家的錢而見不到油--人家說這話的根據是,在“一五”期間,石油部投入在找油上的勘探費遠遠高於人造油的成本上,但獲得的油氣量卻沒有人造油多。這回好,餘秋裏上任後,石油部在尋找天然油的勘探經費上花出的投入更大,瞧瞧川中會戰--有人又把這事抬出來了,花錢海了,油呢?油沒見著嘛!等著吧,今年再抱不到“金娃娃”,看餘秋裏和康世恩咋個收場!說不準哪,連我們的工資明年國家都不一定給了!

我們還聊正題。

鬆基三井進入停鑽試油階段,餘秋裏雖然人在北京,卻心係北國鬆遼。在聽完康世恩對下一步行動計劃時,餘秋裏告訴康世恩:既然固井和試油是關鍵,就要調玉門最好的技術人員支援鬆基三井!

康世恩立即表示馬上調人。

“哎老康,還有一件事:聽說鬆基三井那兒經常有野狼出外,你讓鬆遼局或者當地武裝部給井隊配幾把家夥!”餘秋裏在長途電話裏補充道。

康世恩笑了:“我知道了。”

康世恩接電話時,身邊有鬆遼局的同誌在,他們不解餘部長除了幫助他們調幾個試油的技術人員外,怎麼還要配啥家夥?

“就是打狼的槍!”康世恩說。

“哈哈,這事餘部長都知道啦?”大夥兒笑開了。

鬆遼的事餘秋裏哪樣不知道?

隊長包世忠給前往井台指導工作的工程師們描述得繪聲繪色:那狼大喔!而且特狡猾,它正麵不襲擊人,總是等你背過身去,忙著幹活的時候,它就悄悄走近你,然後突然發起進攻……鑽機剛搬到鬆基三井時,狼崽子開始還挺害怕的,鑽機一響,它們就拚命地跑,後來聽慣了,就不害怕了。瞅著我們在幹活時,它們遠遠地躲在草叢裏等候機會襲擊,有一次地質員一個在井台後擺岩芯,那幾隻狼就“嘩啦”一下撲了上去。千鈞一發之際,我們井台上的同誌正好在提鑽,一股泥漿水順著巨大的提力衝出地麵,濺向井台四周,那幾頭狼崽嚇得拔腿就跑……包隊長的故事講得驚心動魄,也傳到了部機關,傳到了餘秋裏的耳裏。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於是餘秋裏就想到了要給鑽井台配幾把“家夥”。

打狼是小事。試出油則是天大的事。

一切為了鬆基三井出油!那些日子裏,北京的餘秋裏、前線的康世恩,每天通一次長途,一次長途短則幾句話,通常有時一兩個小時。

“鬆基三井的地下情況還是不十分清楚。主任地質師張文昭必須在現場。”

於是鬆遼局的主任地質師張文昭背包一打,就住在了小西屯村,天天在井台上與鑽工們一起,天天一身水一身泥地盯班;“固井?固井解決問題?……我明白了,那就調玉門鑽井部工程師彭佐猷同誌去。”

於是彭佐猷帶著助手直奔鬆基三井。8月23、24日,彭佐猷一到那兒就指揮固井戰鬥。

幾千噸的水泥從堆場要扛到攪拌現場,正在這裏“督戰”的鬆遼局副局長宋世寬一聲令下:

“跟我走!”一百多名工人、幹部,脫下上衣,在炎熱的大太陽下,扛著50公斤一包的水泥袋,飛步在堆場與井台之間……“試油?試油碰到難題了?井場上連試油的計量器也沒有?沒有那些東西也得試!土法上馬嘛!對了,我看趙振聲行!別看他年輕,技術可蠻過硬得呢!調,調他過去!我給焦力人講!”

餘秋裏一番調兵遣將,各路精英彙鬆基三井。

康世恩下過“隻準撈水,不準撈油”的命令之後,井底的清理已經就緒,現在就看效果怎麼樣了!

趙振聲果然不負眾望。他和井台技術員朱自成、賴維民和前來支援的鍾其權、焦亞斌等通力合作,連連克服難關。這是見油前的最後準備:趙振聲和他的戰友們做的第一件事是:組織測井隊和鑽工們挖一個試驗坑,下入一段85/8寸套管,埋入地麵以下長度15米,管外灌水泥環厚330毫米,先試射4發58-65射孔彈,在進行射孔觀察後再發射10發57-103射孔彈。沒有見過這種特殊井下射擊的人無法想像這一道工序對采油是多麼重要和多麼複雜。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鑽杆往地底下打後,油並不是那麼容易“嘩啦嘩啦”自然就湧出來了。它需要有個孔道,這個孔道應該是堅固的,固井的作用就是為這。但一固井又把油層與孔道隔絕開來,而且幾千米深的井孔,有油的岩層,也有不是油的地層,為了保證能讓有油的地層與孔道相通,就必須在加好的鋼管上打開孔隙,射孔彈的功能就是準確無誤地完成這一程序的手段--把射孔槍輕輕放入鑽孔內,在預知的多少地方發射,打穿鋼管,讓油層裏的油通過彈孔源源不斷地湧出地麵……夠複雜和神奇的吧?趙振聲他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找一塊一寸厚的鋼板,並設想一個用氣焊割下大小兩個環形鋼板焊在一起製造出一個土製的*蘭。啥叫法蘭?那是采油樹上的玩藝,很專業。啥叫采油樹?以前我看過石油部作家寫的小說,卻從未見過這麼一個富有詩意的東西。到了大慶我才看到這采油樹原來就是油井出口處由大大小小各種閥門組成的器具,一排一排的,像結滿果的桃李樹,所以取名為“采油樹”--當我第一次在大慶油田的“鬆基三井”紀念地看到它時,我真的很激動,我才真正明白石油工人對采油樹的那份情感,也明白了石油作家們一提起采油樹時的那種掩飾不住的衝動。“采油樹”是石油人的象征,“采油樹”是石油事業的總閥門。

那天在“鬆基三井”紀念地,我久久凝視著左臂右膀掛滿各種“果實”的“采油樹”,突然發現那棵“采油樹”其高度和肢體與我尊敬的石油指揮者、獨臂將軍餘秋裏十分相似,相似得驚人!因為那棵“采油樹”的肢體不是均衡的,有一邊的閥門比另一邊少一枝,我因此連想到這是不是就是獨臂將軍那不滅的身軀和依戀在神奇大地上永遠不散的石油魂呢?

當我再轉向千千萬萬大慶油田裏的“采油樹”時,我又覺它們有的像康世恩,有的像王進喜,有的像翁文波,有的像張文彬,有的像李人俊、像焦力人、像宋振明……也像楊繼良、李德生、翟光明、包世忠……他們像所有我認識和不認識的石油人!

這讓我感動不已。“采油樹”的名字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一部書,更可以是一種象征,一把火炬……可現在還不是我抒情時候,鬆基三井的試油階段一切都是在嚴肅而緊張的科學程序中進行著。

趙振聲他們真有辦法,第三天就把土法製作的一個*蘭搞成功了:往采油樹上一掛,然後進行清水試壓--試壓壓強到72個大氣壓時,法蘭處沒有任何滲漏,這說明土法法蘭成功了!

井場上一陣歡呼。

第三件事是邱建忠幾個地質人員研究的結果,他們認為從下油層組的油氣顯示和油層情況看,鬆基井下的油難以自噴、大噴,對它采取提撈法試油不會出現“萬丈噴湧扼不住”的局麵。因此建議應積極準備提撈手法和相應的措施。

第四件事還是趙振聲做的:他從廢物中翻騰了半天,找到一根約13米長、4寸直徑的管子,然後再請車間工人師傅動手,自製了一個下井撈油的撈筒!這東西看起來很土,但實實在在是第一個與千裏之下的石油“親密接觸”者。

剩下最後一件事:做兩個大油桶,每個能盛200公升的油桶--餘部長說了,如果鬆基三井出油了,就得知道它能出多少油。

萬事齊全,隻久東風了--這東風就是下去撈油上來!

“不行,現在不能撈油!隻準撈水!”康世恩好厲害喔!他在哈爾濱坐鎮指揮,就是不讓鬆基三井的人在固井和試油開始階段撈油,隻許撈水。

為什麼?我不懂。隻有專家知道:鬆遼地底下的油是稠油,而油層上麵有水層,下麵也有水層,先撈油的話可能把油水攪在一起,油都“遊”走了!這明白了嗎?康世恩是大專家,他身邊還有一群更大的專家--蘇聯專家組在一起研究分析呢!

聽他們的沒錯!這是技術問題,更是科學。

苦了包世忠他們32118隊的全體鑽工同誌們了!可包世忠他們並不感到苦,從玉門到鬆遼,打了一井又一井,不就是為了看到湧出油來嘛!

撈!撈!把地球的膽水也撈出來!

撈!撈!把地球的每一滴血都擠出來!

“停!停停!”康世恩又發話了。這回是不讓撈水了--地球的苦膽水都撈盡了,隻有血了、黑色的血了!

9月26日--1959年的9月26日。中國人應該記住這個日子。因為這個日子使每一個新中國的炎黃子孫都獲得了光明,獲得了溫暖,獲得了生活的新日子,獲得了幸福概念的實際意義,獲得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因為這個日子中國的鬆遼出了石油,“嘩啦嘩啦”地直往外冒的石油!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1959年9月26日這個日子鬆遼出了石油才需要人們記住它,而不是1874年春天晚清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沈葆楨在台灣苗栗山挖井出油的那個日子,也不是1907年9月12日在日本人幫助下從延長找出油的那個日子,1939年8月11日玉門老君廟油田第一口油井出油的日子,也不是新中國發現開采的第一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第一井出油的那個1955年10月29日那個日子呢?

道理非常簡單,所有1959年9月26日之前中國出石油的地方,都無法與鬆遼出油的這個日子相比。鬆基三井出油是一種標誌,它預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一個大油田。這就是我們後來人人皆知的大慶油田的誕生。大慶油田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的石油市場格局,石油市場格局的改變,延伸下去就是世界政治和軍事的全麵變化。這就是,一個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的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