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1991年,我第一次讀《菜根譚》。那是一本地道的盜版書,不但裝訂粗糙,而且錯字連篇。開始隻是閑來無聊隨便翻翻,可慢慢地就被吸引住了。結果,連著兩個白天一個夜晚,一口氣讀完了它。
嚴格地講,《菜根譚》不是一部有完備的思想體係的著作。但它卻是一部能夠幫助人們建立完備的處世哲學的好書。全書結構鬆散但輕便玲瓏,每一小則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思想。參透了一則,就等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一點是其他著作所難以比擬的。
有人說《菜根譚》是部奇書,而且還以日本人如何如何推崇來作為“奇”的例證。如果人們相信了這種說法,抱著獵奇、幸得的心思來看這本書,那麼結果肯定是要失望的。《菜根譚》非但不奇,而且相反,它是一部通俗而深刻、平和而厚重、清漫而幽深、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著作。依我看,《菜根譚》奇倒未必,好則是肯定的。
從形式上講,《菜根譚》采用的是散文詩一般的劄記體。文筆流暢、節奏輕快、對仗工整,易於上口,便於記憶;從內容上看,《菜根譚》所涉及的範圍異常廣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個人修養、做官、治學、創業、休閑娛樂、儀態儀表、交際應酬、對付小人……,幾乎談到了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麵。大部分內容談的都是公認的聖哲先賢所不屑於涉及或沒有注意到,而又與人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係的問題。而且,最可貴的是,《菜根譚》總是以俗見雅、以小見大、以濁見潔、以淡見濃。它不要求你有多深的文化水平,隻要你有一定的社會經曆,就能輕鬆地理解它所說的道理。讀起來會讓人頓悟連連,有時候還不免要倒抽一口冷氣!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關於《菜根譚》的書籍很多,我見過的就有30多個版本。總的來說,這些版本基本上都是好的、可讀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也有一些版本令人感到疑惑。大致的問題如下:
一、原文條目的數量不足。經我考證,《菜根譚》原文的條目應該在575則到600則之間。而現行的大部分版本都是360則,至少缺了200多則。有的作者聲明這是經過整理的結果,目的是要去蕪存菁。但我總覺得,這個解釋有點勉強。因為,被大部分360則的版本所舍棄的原文裏,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精華思想,比如“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愁頑金鈍鐵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不能容納?”以及“鍾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糜。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喪誌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等等。所以,條目殘缺,是現行版本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直接降低了《菜根譚》應有的思想價值。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大家心知肚明。獨自校注別人沒有校注過的原文,畢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