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智慧做人才能成功做事,做事成功的好習慣 第十二章生活最高的藝術不是享受而是如何善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分餐習慣
現在,許多的家庭,用餐時仍是一家人圍在桌邊,同挾食一盤子菜;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在豐盛的宴席上也是你讓我一筷子菜,我讓你一勺子湯,共同品嚐一盤盤美味菜肴,這種傳統的聚餐方式有許多弊病,不利於衛生保健,應進行改革,提倡分餐製。
筷子、勺是每個人挾取食物的工具,在每個人的嘴裏進進出出,口腔和唾液中的細菌、病毒也隨著餐具帶到菜肴上,這正是傳播疾病的大好機會。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在筷子頭上檢驗出多種細菌、病毒,特別是腸道致病菌和肝炎病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唾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能力。聚餐時細菌、病毒會乘機而入,傳染給他人,使人患病。假如親朋好友或家人中有帶病者,就更有可能造成傳染。
現在提出用“分餐製”或“公筷公勺製”代替傳統的用餐方式,是解決以上弊端的好方法。隻要每個參加用餐的人每人一份食物,自取自食,或是在菜盤、湯盆中設立公筷公勺,用公用餐具挾取食物到每個人的食具中,就可避免個人餐具汙染菜肴,減少細菌、病毒的傳播機會,有利衛生健康。
每天都堅持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在城市裏有相當數量的人不吃早飯就上班,長期這麼做,無疑會對身體帶來損害。
不吃早飯上班,空腹時間過長,如從頭一天19點進晚餐,以4小時胃全部排空計算,至次日12時進午餐,空腹持續時間長達13個小時。這樣由於體內各種髒器的生理活動,細胞的新陳代謝和工作時體力、腦力的消耗,能量處於入不敷出的虧損狀態,長此以往,將損害髒器功能,還可產生膽石症和過早衰老。國外營養學家,在1965年對6934名年逾六旬的男女老人的早餐及生活方式進行了調查,並在此之後的20年中,繼續對這些老人進行追蹤,結果表明,堅持吃正常早餐的老人,長壽的要比不吃早餐的老人高20%。他們在年過八旬和九旬的老年人們身上發現了一個共性:從青少年時代開始,他們每天都堅持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不吃早飯,實際上是實行了少餐製,即兩餐製。因為上午餓得透,中午就吃得多,使多餘的熱量轉變成脂肪沉積起來。如果晚餐又很豐盛,油水較大,由於晚上人體血液中胰島素含量升至高峰,就將多餘的能量貯存起來,使人日益發胖。
研究結果表明,不吃早餐的人,血中膽固醇比吃早餐的人要高33%左右。研究還顯示,吃早餐的人比不吃早餐的人,心髒病發作的可能性要小。臨床也證實,早上起床後2小時內,心髒病發作的機會比其他時間高1倍左右。這種情況可能與較長時間沒有進餐有關。研究血液黏稠度及血液凝結問題也發現,不吃早餐的人血液黏稠度增加,使流向心髒的血液量不足,因而易引起心髒病發作。
另外,研究還發現,膽結石的發生與不吃早餐關係密切,因為空腹過久,膽汁成分發生變化,膽酸含量減少,膽固醇相對增高,這就形成了高膽固醇膽汁。如果不進早餐,久而久之,膽汁中的膽固醇達到飽和,在膽囊裏成為結晶沉積下來,就可發生膽結石。
為了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一定要吃早飯。隻有這樣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使自己精力旺盛、精神飽滿。
晚餐不宜過晚過飽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裏,尤其是城市裏的上班人各家都喜歡吃豐盛的晚餐。這是因為,晚上家裏人都下班回來,人員齊全,飯後又不去上班,有時間做飯,所以晚飯就成為豐盛的團圓飯。飯菜豐盛,於是就形成高熱量、高蛋白非常集中的晚餐。其實,晚餐吃得過好、過多,人會又膩又飽。再者,吃了晚飯又沒有什麼活動,坐下看電視,不久就睡覺,吃的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長此下去可引發疾病,對身體不利。
首先,引起肥胖。人在夜晚睡眠時,體內各種髒器活動降到最低限度,各個係統處於休息狀態,能量消耗減少到基礎代謝的水平,消化力大為減少。如果晚餐吃得過飽,多餘的營養物質消耗不了,就以脂肪的形式沉積在體內,使人體導致肥胖,損害健康。
其次,引發心髒血管疾病。晚餐過飽,又缺乏消化機會,就會使胃腸脹滿,坐下看電視或躺下睡覺,常把心髒推向上方,甚至使心髒被迫轉位呈橫向,壓迫冠狀動脈,減少心髒的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栓塞。這些疾病在夜間發作,危險性甚大,常因來不及搶救造成猝死。
第三,加速動脈硬化。晚間食入過量的優質食物,會刺激肝髒合成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這兩種脂蛋白會把過多的血清膽固醇運載到動脈壁上堆積起來,引起動脈硬化。
第四,導致栓塞。如果全天的熱量有70%集中在晚餐,可使血脂濃度猛然升高,脂肪除沉積在血管壁上,還可直接栓塞血管,導致心、腦、腎的脂肪栓塞症。這也是很危險的疾病。
第五,易患肝、膽、胰疾病。人到中年後,肝、膽、胰等器官代謝功能逐年降低,晚餐過飽會加速損傷這些髒器的功能。膽囊負荷過重,會發生膽囊炎;胰髒負荷過重,會發生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胰髒分泌胰島素不足,轉化糖的能力下降,還容易患糖尿病。
最後還會加速衰老。晚餐後一般活動量小,不久便睡覺,胃腸也就進入休息狀態。如果晚餐量過大,吃的飯菜又過於肥膩,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胃腸道的負擔必須增加,大腦也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引起大腦代謝紊亂,功能下降,繼而引起腦組織萎縮,就會導致人體過早衰老。
因此,人們在進餐上還是應該按著“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則辦,晚上不要吃得過於豐盛,同時,晚餐也不宜吃得過飽和過晚。
把好飯後健康關
平時人們在吃什麼上的養生保健方麵注意較多,而對飯後保健應注意哪些問題常常忽視。飯後通常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飯後不宜急於吸煙。有人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其實,飯後吸支煙,禍害大無邊。據專家考證,飯後吸一支煙,中毒量大於平時吸10支煙的總和。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這時,人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香煙中的有毒物質比平時更容易進入人體,加重對人體健康的損害程度。
(2)飯後不能馬上吃水果。飯後馬上吃水果,很容易形成脹氣。因為水果中含有不少單糖類物質,極易被小腸吸收,若被堵塞在胃中,就會形成脹氣,以致發生便秘。所以吃水果最好在飯後2~3小時,或在飯前1小時。
(3)飯後不宜立即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單寧酸,這種物質進入胃腸道後,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
(4)飯後不宜放鬆褲帶。飯後將褲帶放鬆,會使餐後的腹腔內壓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從而容易引起胃下垂,此時容易發生腸扭轉,引起腸梗阻,還促使腸子蠕動增加,出現上腹脹、腹痛、嘔吐等消化係統疾病。
(5)飯後不宜馬上洗澡。飯後洗澡,四肢、體表的血流量會增加,胃腸道的血流量相應減少,從而使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最近又有研究指出,飯後立刻洗澡,會使腰圍增粗,小腹也會日漸突出,對減肥的人,尤其不利。
(6)飯後不宜“百步走”。人們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不然。人飽餐後,為了保證食物的消化吸收,腹部血管擴張充血。“百步走”會因運動量增加,從而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7)飯後不宜立刻睡覺。如果飯後立即睡覺,剛食進的飯菜就會滯留在腸胃中,不能被很好地消化,久而久之就會誘發胃病、腸炎等,而且會使人更發胖。入睡後,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降低,使熱量變成脂肪,難免發胖。
不要養成吃太燙太硬食物的習慣
有些人喜歡吃熱燙的食物,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應該克服。
有人通過統計發現,有各類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人群的癌症死亡人數中,與不良飲食習慣因素有關的占35%,吸煙占25%,飲酒占3%。喜歡吃熱燙食物的人患食管癌的機會就多。調查表明,我國華北地區是食管癌高發區,70%~90%的患者喜歡吃70℃~88℃的燙食。動物試驗已證實,對小白鼠用75℃~80℃的熱水連續灌注25天後,其食管粘膜上皮增生、壞死,爾後發生明顯的癌前期病變。
有些地區的人,由於吃的食物過於粗糙,在通過食管時經常刺激或劃破食管上皮黏膜,多次的反複損傷和修複,可形成瘢痕,久而久之,在瘢痕的基礎上可發生惡性變。調查統計表明,食管癌的患者中有半數進食過快,有80%~90%的患者經常吃幹硬的粗糙食物,並且他們沒有細嚼慢咽的習慣。
因此,不要養成吃太燙太硬食物的習慣。凡習慣於吃燙、硬食物的人,如近期內有吃食物哽噎感和滯留感或胸骨後、上腹部疼痛者,應去醫院進行檢查。
注意營養搭配
有些人在日常飲食中有偏食的習慣。
有的人吃菜時挑挑揀揀,有的人隻吃素菜不吃葷菜;也有的人隻願吃肉,不願吃青菜……結果因攝入營養成分不全麵,而造成營養失調、抵抗力降低,極容易受到感染,增加了發生疾病的機會。
蔬菜是人體內所需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它們能促進人體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人體不可缺少。不同的蔬菜又含有不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所以,挑挑揀揀的吃蔬菜也不利於身體所需。有的蔬菜富含維生素C,有的則是維生素B族營養素豐富;有的蔬菜還含有消化酶,如蘿卜含澱粉酶,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其他食物中的澱粉。蔬菜大多數含有豐富的纖維和果膠,它們雖無直接的營養價值,但都有刺激腸蠕動、幫助消化、促進排泄的作用。這一點對老年人防便秘、青年人美容都有益。據報道,以肉食為主的人,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則可預防結腸癌。這是因為纖維素能縮短食物殘渣在腸內的停留時間,增加糞便量,減少毒素對腸道的刺激作用。
以上所舉蔬菜對人體的作用(當然其作用不隻這些),都是動物食品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各種食物裏基本都含有的維生素,也是蔬菜裏所含更為豐富。缺少蔬菜供給的人,易造成肥胖、高血壓、血脂增高,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症。
動物脂肪對人體可以提供所需要的脂溶性維生素以及脂肪酸等。這些物質對人的視力、皮膚、骨骼的生長影響較大。脂肪是人體熱能的來源之一。人體所必需的優質蛋白,也是要靠動物食品供給。常吃素食的人,由於缺乏必需的動物營養成分,也會造成營養失調,不利健康。
人的生理活動,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
這些營養成分,無論哪一種飯菜都不會全部包括,而必須從多種食物中獲得。
青少年偏食,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會使體質虛弱,多易發病。老年人由於器官機能已衰退,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很難補償,使身體衰老得更快,易患病,有病後難以盡快治愈。中年人中偏食者一般較少。
所以,無論青少年,還是老年人,都要改變挑食、偏食的習慣,各種食物都要吃,要做到葷素搭配,使食物多樣化,以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
少食油炸、熏烤類食物
油炸、熏烤食物香脆可口,誘人食欲,因而有很多人愛吃,甚至偏愛多食。其實,從科學角度看,長期過量進食油炸、熏烤食物,對健康有害。
食物經高溫油炸,可使油質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遭到破壞。B族維生素經油炸後損失40%~50%。油炸食物在油鍋裏高溫煎炸時間較長,不但損傷有益的營養,而且還極易生成有害物質。當煎炸溫度低於200℃時,雜環胺形成很少,如果煎炸溫度超過200℃時,煎炸時間超過2分鍾,就會形成大量雜環胺。雜環胺隨油炸食物進入人體,可損傷肝髒,使生長發育遲緩,生育功能降退,還有強烈的致癌作用。
炸過的油再反複使用會產生自由基,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質。油炸食物如果炸焦產生的致癌物活性很強。人吃了,易產生胃潰瘍、乳頭狀瘤、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有人調查,中國的貴陽花溪地區以及日本,人們慣食臘肉、熏魚,因此,胃癌死亡率均較高。
研究報告表明,在熏烤魚肉和烤糊、烤焦的米麵中,都含有多環芳烴化合物,熏烤的溫度越高,產生得越多。用炭火烤、鬆木熏、電烤都有不同數量的致癌物質產生。
根據以上情況看,對油炸、熏烤的食物應少吃或不吃。
吃飯要細嚼慢咽
人們常說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這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食物吃到嘴裏,先是靠牙齒把它嚼碎,隻有嚼碎了才好吞咽、消化。同時,口腔裏還有從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唾液,加入食物中。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消化食物中的澱粉,還有殺菌能力,隻有食物中吸收了唾液才有利於消化。如果在吃飯時狼吞虎咽,吃進去的飯往往是囫圇吞棗,沒經過牙齒嚼爛和唾液的消化,很快就從口腔咽到胃裏,這樣不僅嚐不到食物的美味,還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日子久了,就會發生消化不良及胃腸道疾病,也會影響對飯菜營養的吸收,還容易把摻雜在食物裏的砂子、骨頭、頭發等異物吞咽下去而對胃腸造成傷害。
因此,吃飯時必須要細嚼慢咽,細嚼慢咽有利於消化,有利於健康。
吃飯時要專心,不要看書或者看電視
有些青年人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書,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必須改正。
我們知道,人在吃飯時,大腦要指揮消化係統全力以赴地完成這一工作,命令唾液腺、胃、腸分泌消化液,同時加強胃腸蠕動,這樣才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吃飯時看書,勢必打亂大腦對消化係統的指揮,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影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有的青少年急於看書,吃飯囫圇吞棗,把沒有咀嚼好的食物推給胃腸,增加了胃腸的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引起胃病。
久而久之,食物不能被充分地消化與吸收,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和熱量,就會發生不良性貧血。
在吃飯的時候,大腦命令循環係統加緊工作,使血液流通加快,把胃腸等消化器官需要的原料及時供應上去,有利於消化液的分泌。如果在吃飯時看書,主管學習記憶的大腦區域便會興奮起來,也需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來供應。為了應付這一情況,流向消化器官的血液就要分出一部分供應大腦,結果使流向消化器官的血液減少,影響了消化液的分泌。而大腦得到的血液也不足,滿足不了需要,看書便記不住,時間長了,記憶力就會減退。
所以,吃飯時要專心,這樣才符合生理衛生要求。另外,飯前半小時和剛吃過飯最好也不要看書,吃飯時不要談笑和爭論問題,因為這些都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不少人習慣邊吃飯邊看電視。實際上,這也是不利於健康的。
因為吃飯時,大量的血液充盈於消化器官。如果吃飯時看電視,大腦的活動也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這樣,消化器官的血液便相對減少,時間久了,就會造成消化液分泌功能紊亂,使人的食欲減退;大腦因供血不足,時間久了,就會出現頭昏、眼花、疲勞、記憶力減退。結果,飯沒吃好,電視也沒看好,一舉兩失。因此,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以免損害身體健康。
走路時不要吃東西
在馬路上,常常見到一些人拿著燒餅、冰棍、水果、小食品等,一邊走一邊吃。這種習慣有礙衛生,不利於個人健康。
因為人在吃東西的時候,食物進入口腔,通過咀嚼,既可以使食物碎爛,又可以讓唾液濕潤食物,便於吞咽。同時,食物刺激了口腔內的味覺神經末梢,這種刺激傳到了中樞神經係統,產生神經反射,從而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也隻有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興奮起來的時候,人的食欲才產生。
在馬路上邊走邊吃東西,就往往得不到這樣的效果。因為環境複雜,使人們的注意力分散,精神緊張等,這些因素會使“食物中樞”的興奮性受到抑製,就會使人的食欲減弱。此外,走路吃東西也往往由於咀嚼不好、吞咽過快,而使消化液分泌減弱。這樣吃進去的食物,不僅加重了腸胃的負擔,還會使食物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延長甚至發酵,這會加重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馬路上塵埃飛揚、煙霧彌漫,也容易汙染食物,所以在馬路上,尤其是迎風吃東西是不符合衛生要求的。
掌握防止食物中毒的知識
食物中毒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了解一些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並加以預防,以及注意飲食衛生是非常必要的。
細菌性食物中毒。有些人食物存放不當而被細菌汙染。例如裝食物的容器不幹淨,生食、熟食同放一起,放東西的地方溫度過高、不通風等,使細菌在食物上大量繁殖,但食者還不能發現,吃了以後,就會發生細菌中毒。這種食物中毒全年都可發生,但以夏天更為多見。
有毒動、植物中毒。如河豚就有毒,亂吃或不會吃,就會發生中毒。發芽馬鈴薯、秋扁豆、鮮黃花菜、毒蘑菇、苦杏仁以及黴變的甘薯、甘蔗,如果吃了這些有毒的東西,就會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如農藥、殺鼠藥、化肥等汙染到食物上,人不小心吃了也會引起中毒。
不懂飲食衛生和防止食物中毒知識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吃腐敗變質及發黴的食物。因為食物腐敗變質後會有大量細菌繁殖,並產生毒素,人吃了會導致食物中毒;發黴的大米、玉米、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黴毒素,對人體有致癌作用,所以一定要吃新鮮的食物。
(2)不要吃生肉。肉類要燒熟後再吃,以防感染絛蟲、囊蟲和旋毛蟲等寄生蟲病。
(3)不要吃病死、毒死的家禽、家畜,以免造成中毒。
(4)不喝生水,要喝開水。生吃蔬菜瓜果也應洗淨消毒後再吃,以防感染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5)生食物不要與熟食物放在一起。生食物中有細菌或寄生蟲,如果生熟食物放在一起,吃熟食時,就會吃進生食物中的細菌。食具要清洗幹淨,並定期消毒。
(6)不吃含毒的動、植物,如河豚、發芽馬鈴薯、鮮黃花菜、毒蘑菇等,其他沒有把握的食物也不要吃。
(7)對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殺鼠藥等,要嚴格保管,千萬防止其汙染食物。
忌用洗衣粉洗餐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有用洗衣粉洗餐具的習慣。他們認為洗衣粉去汙力強,用起來也順手,且能把餐具洗得幹淨明亮。殊不知,用洗衣粉洗餐具,對人體危害甚大。
洗衣粉是一種化學合成的有機物,由烷基苯磺酸鈉加增白劑、熒光劑等物質組成。其吸附性較強,接觸餐具後不易用水衝淨,洗衣粉便可隨食物進入人體,在血液循環中可破壞血細胞的細胞膜,引起肝脾損傷和膽囊擴大,造成機體的抗病能力降低。
洗衣粉的組成成分有純堿、元明粉、泡水堿、磷酸鹽等,具有中等的毒性,也有致癌的作用。
因此,洗刷餐具忌用洗衣粉,應選用合格的專洗餐具的清洗劑。遇到高油汙的餐具可選用熱水或堿水。洗後還要用流水認真衝洗殘留物質,衝洗每件餐具時間不少於15秒。
化纖織物不能用來當餐具抹布
有的人不分純棉織物還是化纖織物,拿來就當抹布用。如果用化纖織物當餐具抹布,不利衛生,會危害身體。
化纖織物有一些難以用肉眼發現的細小纖維,極易黏在餐具上,很容易隨食物一道進入人體的胃腸道內。科學研究證實,化學纖維不能被胃酸和體內的多種活性酶所分解,又容易滯留在胃腸道黏膜上,可刺激或誘發胃腸道疾病。如用彩色化學纖維織物洗餐具,則纖維上的染料對人體更有不良刺激作用,對兒童來說,還常會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
不要以為化纖布較結實耐用,或者認為化纖布容易洗滌就用其當抹布擦餐具。最好用白色毛巾或洗淨的口罩,它們都是純棉織品,其化學結構僅比食物纖維的碳鍵長一些,即使少量的純棉纖維通過食物進入人體,滯留在胃腸壁上也沒有什麼刺激性,而且時間長了,也可以被胃酸和體內的生理活性酶所分解,轉化為單糖,對人體無妨。另外,還可以去商店買專門刷洗餐具的布。
經常清理菜板
菜板一般多是用木質做成的,除了有很多縫隙,還有無數個肉眼看不見的“洞穴”。我們每天都用菜板來切菜,總會有些食物殘渣和汁液留在菜板上,這對各種病菌來說,是非常好的培養液。加之廚房一般都比較暖和,菜板就成了病菌得天獨厚的“王國”。數以百萬計的各種病菌每天都躲在這裏。據檢驗,使用7天的菜板表麵,每平方厘米有病菌20多萬個,對人體的健康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要消滅它們也不難,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刮板撒鹽消毒法:每次啟用菜板後,用菜刀刮淨表麵上的殘渣,每一周在板麵撒一層麵鹽,這樣既殺菌,又可防菜板幹裂。②洗燙消毒法:將菜板用硬刷和清水衝洗一遍,病菌數量可減少1/3,如果再用開水燙一遍,殘存的病菌就更少了。③陽光消毒法:晴天時,把萊板曬一下,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殺死病菌的作用。④藥物消毒法:一是用新潔爾滅,即2千克水,加入5%的新潔而滅8~10毫升,將菜板浸泡10~15分鍾;二是用漂白粉,即5千克水,放入漂白粉精片2片,將萊板浸泡10~15分鍾。總之不管用哪種消毒方法,首先應把菜板清洗幹淨,才能取得最佳消毒效果。藥物消毒後的菜板,還要用清水衝洗幹淨。
掌握食具消毒的方法
食具消毒的方法有三種:
(1)煮沸消毒。把洗淨的食具放到開水鍋中煮沸3~5分鍾。這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方法。據研究,當水溫加熱至80℃時,水中的一般細菌及腸道致病菌均可殺滅,故煮5分鍾即可,但對肝炎病人用過的食具,則應煮沸20分鍾。
(2)蒸氣消毒。把洗淨的食具放到籠屜裏蒸5~10分鍾。肝炎病人用過的食具則應蒸20~30分鍾。
(3)藥物消毒。漂白粉在水中能水解成次氯酸,有很強殺菌作用。在5千克水中放15克漂白粉配成漂白粉溶液,把洗淨的食具放在消毒液中浸泡3~5分鍾,取出後用清水洗淨。
經過消毒的食具,不要用不潔的抹布擦拭,也不要用不幹淨的手去摸,可讓其自然幹燥,並放在幹淨的地方,蓋好,防止再次汙染。
用鐵鍋炒菜
前不久曾報導過這樣的消息:外國人在中國市場上爭購炒菜鐵鍋,稱用鐵鍋炒菜是當今重要的保健措施之一,並說,中國人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比外國人少,其原因無不與中國人用鐵鍋炒菜有關。
我們知道,鐵是人們體內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類對鐵的攝取,主要是由食物供給的有機鐵和無機鐵,而無機鐵較有機鐵更易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鐵鍋的鐵正好是易被人體吸收的無機鐵。用鐵鍋烹飪食物,鍋裏的鐵元素會隨之溶解到食物和湯中。如果在炒菜時再放點醋,鐵的溶出量將會增加。據實驗證實,燒煮同樣的食物20分鍾,鐵鍋中鐵的溶出量高於鋁鍋和不鏽鋼鍋72倍以上,如果加點醋,鐵的溶出量又是不加醋的7.1倍。
應當指出的是,鐵鍋中溶出的鐵需經還原性物質如維生素C的幫助,才能轉變成人體需要的二價鐵。因此,平時還要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黃綠蔬菜、水果等,這樣才有利於對鐵元素的吸收。
合理選擇和使用瓷製餐具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碗、盤等餐具多由瓷器做成。如果對瓷製餐具選擇和使用不當,即有可能使其中的有害物質溶出,影響身體健康。
陶瓷器係粘土為原料,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坯體,再塗上一層薄薄的釉,然後經焙燒而成。除白釉瓷器外,還有彩色瓷器。它們分兩種,一種是釉上彩,即將彩料在陶瓷器光亮的釉麵上進行彩飾,然後加溫至720~880℃,使畫麵附著於釉麵上。另一種是釉下彩,即先將彩料畫在陶瓷器製品上,然後塗上一層釉再燒,使色彩牢固地附著於陶瓷器上。由於彩料中含有一些有毒金屬物質,如鉛、鎘、鉻等,釉上彩的瓷器較之釉下彩的瓷器色料更易溶出。故從衛生角度講,釉下彩的瓷器更為安全衛生。
在家庭中為避免陶瓷餐具對人體的危害,應盡量選用含有毒金屬物質少的白色餐具,少用和不用帶色特別是帶有各種彩圖的瓷器,如喜歡彩瓷,應選釉下彩的瓷器為宜。
此外,在使用時要注意不要用彩瓷餐具盛放果汁、酒類、牛奶、咖啡等弱酸性食物,因為在弱酸環境中,彩料中的有毒物質會被溶解出來,並隨食物進入人體造成危險,甚至引起中毒。例如鎘中毒可引起肺、骨損傷;鉛中毒會抑製骨髓造血,導致貧血,還可能出現神經係統症狀等。
不飽食
不少人認為,吃得越飽越好,實際並非如此,吃得過飽反而對健康不利。
日本專家的研究指出,進食過飽後,大腦中有一種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明顯增加,比進食前增加數萬倍。這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細胞增加,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如果長期飽食,大腦內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增加,會導致腦血管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遲鈍。
研究人員將老年人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患老年性癡呆症的人在壯年時期食欲都很旺盛,特別是晚飯常常吃得過飽,而且有嗜甜食、鹹食的習慣,其中大多在50歲左右時,身體已很“發福”。人在進食時,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是先增後減,飽食時比進食前增加數萬倍,進食後又逐漸減少,4小時後基本恢複到原來水平。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來控製飽食時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增加,但通過調節飲食量,減少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在大腦中的分泌,來推遲腦血管硬化的發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從而減輕和延緩大腦早衰和智力遲鈍。
因此,專家們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飽食,每餐以七八分飽為佳。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因飽食而造成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增加,延遲和預防腦血管硬化及老年性癡呆症的發生。
醃製食物不多吃
醃製食物是傳統食品,很多家庭都有醃萊的習慣。但多吃、偏吃醃製食品對人的身體不利。
一般醃製蔬菜的較多。蔬菜醃製後,其所含的維生素損失較多,維生素C幾乎全部損失。人們吃蔬菜是以其供給維生素為主要目的的,如果大部分損失掉,則吃之意義不大。
醃製的酸菜中含有較多的草酸和鈣,由於酸度高,食後容易被在腸道吸收,經腎髒排泄時,草酸鈣結晶極易沉積在泌尿係統形成結石。這就是一些愛吃醃製酸菜者尿路結石發病率較高的原因。
吃醃製食物還易發生中毒。醃製食物在醃製過程中,常被微生物汙染,如果加入食鹽量小於15%,蔬菜中的硝酸鹽可被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1周後亞硝酸鹽含量增加,2周後達到高峰,並持續至第3周。人如果進食了帶亞硝酸鹽的醃製品後,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其中毒症狀為皮膚黏膜呈青紫色,口唇和指甲床發青。重者還會伴有頭暈、頭痛、心律加快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昏迷而死亡。
亞硝酸鹽在人體內遇到胺類物質時,可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常食醃製品還易致癌。日本癌症治療學會發表的預防癌症12條規定中,就提出要少吃醃製、熏製食物,如鹹菜、鹹魚、鹹蛋、臘腸、火腿等,都宜少吃。
由以上可看出,醃製品營養受損且有害,不是人們的理想食品,以少吃為好。
養成合理食鹽的習慣
有人喜吃鹹食物,認為鹹中有味,吃了會體壯有力氣,因而在做飯菜時就多放鹽,這就釀成了膳食中食鹽過量。
鹽,包括各種鹹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由於鈉鹽在某些內分泌素的作用下,能使血管對各種升血壓的物質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細小動脈痙攣,使血壓上升,而且還可促使腎髒細小動脈硬化過程加快。同時,鈉鹽又有吸附水分的作用。如果人體內鈉鹽積蓄過多,人體的水分就要大大增加,血溶量也會相應增加,再加上細胞內外鉀、鈉的比例失調,使紅細胞功能受損傷,血流黏滯,流動緩慢,加重了血液循環的工作負擔,就更會導致血壓的進一步升高。據調查表明,吃鹽越多,高血壓發病機會就越多,每日吃鹽15克,高血壓發病率為10%,如果每日食用鹽增加兩倍,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增加兩倍。愛斯基摩人每日吃鹽4克,幾乎沒有高血壓。而每天食鹽量高達20克左右的日本北部居民,高血壓發病率高得驚人,每100人中竟有40人發病。在我國食鹽量低的廣東省,高血壓發病率僅為3.5%,而喜食鹽的北方人,高血壓發病率明顯增高,北京地區患病率相當於最低地區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