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鄉間浪蕩子(1 / 2)

第一章鄉間浪蕩子

我瞎寫你就瞎看。

大周淮南西路,毫州下轄兩個縣一個是鳳陽,另一個是定遠縣。卻說鳳陽縣有一個村子叫韓家莊,莊裏的人大部分姓韓,當然也有別的姓氏。卻說這村子裏有一豪橫的人物,姓李,大名喚作宗嗣。家裏排行二,村子裏鄉親的都喊他二郎,也有叫他李二的。

李二郎並不是真的老二,按理說前頭還有三個兄妹,老大活了,中間兩個,一個生下來就死了。另一個還沒有生下來就死了,爹娘一看出生的李二,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但是也尋思,不能再死了吧,所以托村裏會認字的起了個大名,李宗嗣。

也許是交了好運,李宗嗣活了下來,過了兩年還多了一個妹妹,妹妹沒有名字,因為排行老三,喚作三娘,若是嫁了人,姓氏前麵加上夫姓,就叫某李氏就算完事兒。

先說李宗嗣,生下來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不哭不鬧,吃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和別的孩子不同的是,能自己動彈後,從來沒有尿過褲子,村裏人覺得這孩子將來不一般,也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等李宗嗣七八歲的時候,就成了村裏的魔頭。其實也不算混蛋,就是村子的孩子凡是他看不順眼的,別管比他大個幾歲,統統打不過他。至於為啥打人?當然是要吃的。

李宗嗣餓呀,那胃口就像是無底洞一般,好像永遠吃不飽。但是卻別人家討飯,有點拉不來臉。所以就逼著同村的孩子們跟他學拳腳,既然學習,就應該交學費。當然家裏沒有餘糧的,他也不太過分,家裏有錢的,富裕點兒的。那是一個也走不脫,統統被李宗嗣按在地上打。

村裏的人不知道找了老李家多少回,李宗嗣不知道被老爹,當著村民的麵抽了多少回,就是屢教不改,反而誰家去告狀,就打誰家的孩子越狠。當然也不是往死裏打,就是抱起來摔跤而已,摔個十七八回的,屁股上一頓老拳,孩子哇哇哭。

有時候大人急眼了,就去圍堵李宗嗣,不能老看著自家孩子被欺負不是?關鍵是家裏的米缸總是在逐漸下滑,誰家的糧食也不富裕啊。

讓人想不到的是,別看大人比李宗嗣高大一些,可是李宗嗣手裏輪著長棍,仗著靈巧,專打大人下三路,三五個人也不能奈何他,大人又不可能下死手。久而久之也就作罷了,關鍵是本村的孩子跟鄰村的孩子打架就沒輸過。

要知道孩子長大了一點,是要種地的,種地就要澆水。可是上遊的澆地就要攔河起壩,這樣一來等上遊的澆完地,下遊的就要耽誤農時的,下下遊的更完蛋。所以每次都要打架械鬥,孩子們的本事高了,將來不吃虧。

等李宗嗣十三四歲時,村裏人是不鬧心了。可是他爹娘卻開始鬧心了,原來李宗嗣自從長得高大一點兒時,就開始整出了村,往無人煙的山嶺地區,最遠的時候出去五六天,原來卻是跑了橫澗山打獵去了。這還了得,吊起來打。

那橫澗山常有土匪出沒,若是有個萬一,李老頭兩口子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李宗嗣的大哥李宗岩,身高七尺,方口闊鼻,麵向敦厚。種田耕地是把好手,號稱氣死牛。早早的成了親,當了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

李宗岩不止一次勸說李宗嗣早點下田幹活,不要浪蕩,這樣下去,那個女娃娃家裏能看上你。大嫂楊氏也是跟著勸說,大嫂楊氏身板壯實,骨架大,就是俗話說長得好生養。生了兩個娃娃後,更是豐腴了不少,看見小叔子整天吊兒郎當,也是恨鐵不成鋼。

別管打也好罵也罷,李宗嗣總是振振有詞;“種地?種地能吃上肉嗎?種一輩子地,什麼時候才能富貴?”

李宗岩也是發自心裏的惱了,二弟這是雀蒙眼了?氣急的說道:“我等鄉野之人,飽食足以,富貴是我們這樣的人敢想的嗎?”又要打。

三妹李三娘拎著野雞尾巴,含著手指看著李宗岩,又有些害怕,糯糯的說道:“爹,娘,大哥吃肉肉哦”後麵還跟著李宗岩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充平,次子李充安

李宗岩再看李三娘後麵跟著的兩個鼻涕蟲,也是長歎一聲,把李宗嗣從房梁上解了下來。孩子饞的,農家的人,吃飽飯就是享福了,吃肉那是過年時節貨郎才捎來。

門口的村民見不打了,也就嘻嘻哈哈的三三兩兩準備離開,每次李宗嗣挨打,都是村民們狂歡的時候,甚至還做賭,這次打多長時間。

李宗嗣的家裏,用家徒四壁來形容都是褒義詞了。牆壁是泥土和茅草放進木框做成泥板。陰幹之後當磚用,低矮陰暗。屋頂是切切實實的茅草紮的,一到陰天就要看看茅草是不是紮的緊湊,是不是壓瓷實。

屋裏桌椅板凳和鍋台,最珍貴的當屬那口大黑鍋了。傳說是從爺爺輩傳下來的,平時用的時候都要小心翼翼。再有就是牆角的農具了,家裏吃飯的家夥。